回顾一周艺术人物,在上海,复旦大学艺术研究院宣告成立,由知名艺术家、艺术教育家潘公凯担任首任院长;在伦敦,策展人佐伊·惠特利离任伦敦的当代艺术空间奇森黑尔美术馆总监一职。
写作者奚源、王襦萱、迪伦·休、路易斯·善卡尔获第十届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 10);艺术家白水作品《雨滴》在巴塞尔艺术展迈阿密海滩展会展出;当代雕塑家朱勇的首次个展近日在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展出。
上海|潘公凯
担任复旦大学艺术研究院首任院长
12月8日,复旦大学艺术研究院宣告成立。根据建设方案,复旦大学艺术研究院将依托哲学学院建设,由艺术家、艺术教育家潘公凯担任首任院长,学者沈语冰任执行院长。
潘公凯
潘公凯,1947年1月24日出生于浙江宁海,知名艺术家、美术理论家、美术教育家 。中国画大家潘天寿之子。自1979年以来一直从事中国画创作和美术史论教学工作,1996年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2001年6月至2014年9月,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网》专栏作家、专家等。
艺术研究院将立足复旦深厚的人文底蕴,依托多学科交叉,囊括艺术哲学、美学、艺术史、文史研究、文博、新闻传播等多个学科领域,围绕“重新阐释和建构中国传统艺术的话语体系”“重新认识和阐释西方现代艺术的文化结构”“推动艺术与前沿科学的创造整合”三个领域,整合资源及力量开展跨学科、前沿性、高水平研究。艺术研究院将打造“跨学科艺术理论前沿研究平台”“全球视野下中国艺术国际传播平台”“艺术批评与艺术策展人才培养平台”“艺术公共教育社会服务平台”以及“艺术理论、艺术家工作室孵化平台”五大特色平台。
伦敦|策展人佐伊·惠特利
离任奇森黑尔美术馆总监一职
自2020年1月起担任伦敦当代艺术空间奇森黑尔美术馆(Chisenhale Gallery)总监的佐伊·惠特利(Zoé Whitley)将于2025年3月1日离职。美术馆将于明年初开始寻找接替人选。惠特利尚未透露她的未来计划。
佐伊·惠特利
在惠特利的领导下,奇森黑尔美术馆为许多艺术家举办了个展,包括林顿·约翰逊(Rindon Johnson),他于2021年为美术馆创作的作品被选入第六十届威尼斯双年展;尼基塔·盖尔(Nikita Gale)和莲·L·康(Lotus L. Kang)的作品被选入惠特尼双年展;以及阿利亚·法里德(Alia Farid)、约书亚·里昂(Joshua Leon)、雷切尔·琼斯(Rachel Jones)、伯努瓦·皮耶隆(Benoît Pieron)等。
在加入奇森黑尔之前,惠特利曾于2019年在伦敦海沃德美术馆(Hayward Gallery)担任高级策展人。同年,她还担任了艺术家凯茜·威尔克斯(Cathy Wilkes)在2019年威尼斯双年展英国馆展览的策展人。
上海|写作者奚源、王襦萱、迪伦·休、路易斯·善卡尔
获第十届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 10)
近日,第十届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 10)颁奖仪式在上海久事美术馆举行,并宣布斩获大奖的为中文投稿者奚源;三位获得二等奖的写作者为来自英国威尔士的迪伦·休(Dylan Huw)、中国台湾的王襦萱和英国伦敦的路易斯·善卡尔(Louis Shankar)。
一等奖获奖者(中文投稿)奚源
一等奖获得者奚源,弗吉尼亚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候选人。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文化社会学、历史社会学和政治社会学。其获奖文章为《终结之后的历史:评“多元现实:1960—1980年代东方集团的实验艺术》。
二等奖获得者王襦萱(左)、迪伦·休(中)、路易斯·善卡尔(右)
二等奖获得者王襦萱为艺术家,创作之余从事编辑工作,其获奖文章为《表里双生的符合叙事:“三次哀悼练习”展览评论》;迪伦·休,1996年生于英国阿伯里斯特威斯,他是一位作家和合作实践者,现居威尔士西北部的卡那封,曾担任Artes Mundi 10的期刊编辑,并广泛撰写当代艺术和电影方面的文章,关注艺术家电影与影像的流通。其获奖文章《Seeing unclearly: on Nebula》;路易斯·善卡尔(Louis Shankar)现居伦敦,是一位作家、研究者、编辑和教师,其获奖文章为《oh inch of nature!》
据悉,本届国际艺术评论奖共收到中、英文稿件344篇。稿件作者来自全球41个国家和地区,中国、英国、美国和德国位居投稿量前列,澳洲、希腊及哥本哈根等地紧随其后。其中,收到中文稿件148篇,涵盖中国二十二个省市及地区。来自北京、上海及广东的总投稿者占到了45%以上,所评展览中,超过50%的展览发生在上海与北京。中文投稿人以学生为最突出的中坚力量,其次为策展人和写作者;收到英文稿件196篇,来自英国、美国与德国的投稿数占到英文投稿量的30%左右,澳大利亚、希腊及丹麦紧随其后。英文投稿中,自由撰稿人占比22.22%,其次是策展人、艺术家和学生。
除了4位获奖者之外,另有18篇中、英文投稿入围本届国际艺术评论奖。所有22篇获奖及入围稿件将以双语形式集结成年度文集,并于2025年夏季出版。
第十届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 10)由国际艺术评论奖组委会、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与上海久事美术馆主办,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爱丁堡艺术学院协办,旨在推动当代艺术的独立评论,汇集中、英两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优秀评论,并促进艺术评论者的批判性思考、对话和研究。(陆林汉/整理)
迈阿密|艺术家白水
作品《雨滴》在巴塞尔艺术展迈阿密海滩展会展出
2024年12月4日至12月8日,艺术家白水在巴塞尔艺术展迈阿密海滩展会(Art Basel Miami Beach)展出最新系列作品《雨滴》。
艺术家白水
白水,现居上海、中国香港,国际视觉和装置艺术家。她以不设限的自我态度,在艺术中注入旺盛的创造力,将深入的思考转化为极具体验感和趣味性的艺术作品,同时也不断塑成着创新、探索、先锋的作品风格。通过手绘和AI数字绘画技术的结合、拼贴技法以及创新综合材料的运用创作出独特的架上作品。
《雨滴》
《雨滴》是艺术家白水关于水之思考的延续,这一次艺术家选择了“雨滴”来继续诠释水的故事。根据艺术家对雨的观察,《雨滴》全系列共七件装置作品,描绘了雨滴从云层降落的七种不同形态,雨滴的生命结晶在这其中,从天空落下的瞬间开始到坠落地面而后消散结束,雨滴的生命看似短暂,但水的生命不曾停息。
艺术家期待通过对雨滴的细致描述,能令观众所惯常持有的人类中心思维在此语境中渐渐消散。艺术家对自然界中物体——雨滴与人的尺度进行了置换,通过这种转换,艺术家试图引发另一种角度的思考,激发观者对关于人与自然物、人与自身的关系的反思。
上海|雕塑家朱勇
个展“绽裂——朱勇作品展”开幕
上海油画雕塑院第七届雕塑学术系列展之一、上海油画雕塑院艺术家朱勇的首次个展“绽裂——朱勇作品展”近日于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开幕。
朱勇
朱勇自2009年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便加入上海油画雕塑院,成为雕塑创作室的专职艺术家。这些年来,他从一位青年学子成长为了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当代雕塑家。
展览现场
这次展览展出了朱勇的三十多件雕塑作品,涵盖了十多年的创作时间跨度,大部分作品是以裂为观念和语言展开的与身体有关的具象雕塑,少部分作品是今年新创作的具有抽象意味的非具象雕塑。展览学术主持、上海油画雕塑院院长江梅介绍:“回顾朱勇的‘裂’系列,从最初的以身体为表现主体展开,无论是表现身体的整体还是局部,大致来说都体现了结构、解构、再结构的生成关系。‘裂’的艺术处理让身体发生蜕变产生了新的线、面、体,并组合成了新的视觉形象,呈现出另一种美感。这些新的视觉形象虽然来自于身体,但和身体相比,能给予人们产生更多想象的空间,既可以独立抽象地去欣赏和理解这些‘裂’的形式和形态,也可以很自然地与身体、生命等人文主题相关联,进而触及到生与逝循环轮回的内在深意。”
展览现场
展览策展人、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馆长傅军介绍:“展览呈现了朱勇两个系列,一个系列主要借助于人体或者人体的局部,全面而又深入地展开对‘裂’这个雕塑语言的探索;另一系列,是在几何形体上进行‘裂’的实验。在去除具体形象的依托之后,聚焦于裂痕本身的形态、肌理和质感。这个系列通过裂痕在不同材料媒介和色彩结合上的拓展,比如铝板喷漆、树脂着色、树脂金箔、树脂银箔等等。将‘裂’作为解构物象的界线,通过开裂和重组后呈现出来的破碎之象,让朱勇对‘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非常注重通过空间和灯光为作品营造特定的场域感和情境性。在这里,场景或现场不再是雕塑的陪衬和背景,而是作品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由此,也决定了现场经验的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
上海|艺术家林天禄
个展“柔情蜜语”上海展出
12月7日,艺术家林天禄个展“柔情蜜语”在上海开幕,展览展出十余件艺术家架上绘画,同时呈现了林天禄的“绒花”系列与“momo”系列。
林天禄
林天禄生于1974年,1997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曾在海外多地举办多场个展。“柔情蜜语”来自于面对作品可以感受到的心理体验。林天禄擅长捕捉生活细微处的情感意义。他的作品多汲取于生活的场景元素和片段,经过高度提取,表达出抽象的时空和记忆。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刻画出逼真的毛绒质感,整体表达出简约又繁茂的观感,给人以包容、舒适、蓬勃之感,充满无穷生命力。
林天禄作品
“MOMO”是林天禄以母亲饲养的兔子为原型创造的形象,它们有着类似兔子般的长耳朵以及毛茸茸、圆滚滚的身型,以柔软的姿态面对着外界的不安与危险。“MOMO”如此可爱的外观之上,却有着一双如金属般锋利尖锐的眼睛。它们的眼中的世界,承载着艺术家对周遭事物的敏锐审视,也寄托着对于充满童趣的美好岁月的怀念。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