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独自在夜晚的海边》)
前两天无意间刷到了这样一条视频,一个在北京一所「211」院校读研三的女孩,因为在秋招过程中接连受挫,内心被压抑了许久,但又不想将这种负面的情绪传递给身边的人,于是选择了在网上一吐为快。
女孩说她本科毕业于山东的一所二本院校,考研二战才得以上岸现在就读的这所「211」。但迄今为止,「211」这个头衔并没有给她带来任何的机会,甚至都不能称之为敲门砖。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段时间陆陆续续给很多家央国企都投了简历,但却连网申都通过不了。她反思过其中可能存在的种种原因,或许是因为本科院校档次不高,或许是因为考研是二战,或许是因为自己是一名工科的女生在体能方面存在劣势,又或许是自己的身高不达标 ……
而目前更让她感到困惑的是,她不知道一个「211」工科硕士,究竟应该如何定位自己的求职方向,是央国企、上市公司,还是中小型企业?
就在这条视频发出的当天上午,女孩还去参加了三大运营商之一组织的无领导面试,来求职的每一个人学历都很好,跟她同组的甚至还有清华的博士,而她形容自己在现场弱得就像一粒石子。
也许是太久没有说话,也许是本身就很内向不爱社交,总之就感觉自己似乎已经失去了语言的能力,面试过程中甚至无法用一句完整流畅的话来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想到这里她就非常的难过。
在没有找工作之前,她也曾预设过自己毕业后的美好生活,在北京找一个差不多的工作、拿到户口、父母帮忙在此买房,如此这般就可以在北京一直定居下去。
然而现实却是参加了无数个面试,收到的全是企业反馈的各种不合适。她忽然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可能就是很普通,有一种刹那间的自我认知觉醒。
起初她的情绪还算平静,说到后面渐渐哽咽了起来,隔着屏幕,我都能感受到这个女孩压力真的大到快要碎掉了。
评论区里有人说她长相平平,有人说她表达能力欠缺,有人说她综合实力没有竞争性 …… 但这不也正是当下众多普通大学生最真实的样子么?
我们中绝大多数人也都只是在某一个方面能略微突出,可能是会说一点、可能是长得好看一点,可这个女孩本身拥有「211」硕士的学历,同样也超过了大多数。
那么当下和这个女孩一样陷入求职困境的万万千千名校毕业生,又该如何调整才能拉自己一把,我觉得可能就是重新认识社会、认识自己。
|01 求职内卷是常态
坦白来说,长相、谈吐、教育背景这些的确是影响面试结果的重要因素,但却不是社会普遍性问题产生的关键所在。
在当下,之所以「211」学历都无法成为就业的敲门砖,关键还是因为经济形势的整体低迷。在企业岗位缩招的大背景下,大学毕业生人数却在逐年增加,劳动力市场供远过于求。
《2024 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的数据显示,今年高校毕业生的单位就业比例从去年的 57.6% 下降到 55.5%,而未就业比例则从 42.4% 上升到 44.5%,增长了 2.1%。
其中,普通本科院校的硕博毕业生就业率仅为 33.2%,较去年下降了 17%;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也仅为 43.9%。即便是拿到 offer 比例最高的双一流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也仅为 57%。
这还是在对「私企招聘应届生可以享受一定税收优惠」的政策鼓励下,以及对「国有单位应届生招聘实行占比要求」后的结果。
所以这两年,无论是「985」还是「211」,即便是清北的毕业生,在就业方面感受到的压力之大都是今时不同往昔。
就像这个女孩在面试三大运营商之一的岗位时遇到的那位清华博士,这般「天之骄子」一样需要来跟「211」同台竞争。每一个大学生都在「脱掉长衫」向下兼容,结果就是每一个岗位的竞争都在持续加剧。
在社会环境发生巨变的大背景下,个体根本无法左右,求职内卷只会无差别地传导到每一个人身上。因此,无论是当局者还是旁观者,都不应该对找不到工作这件事过于苛责。
|02 「降维」找工作无可避免
人在一个不那么舒适的环境中,总是会更快地清醒过来,这一点也不是坏事。毕竟人越年轻,做任何事情付出的成本和代价就越低,而对应的收获和产出还越高。
不要好高骛远,一味地追求大城市工作的体面、薪酬高,而忽略了自身的实际情况,这种错误的就业观念只会让自己在痛苦中越陷越深。
如果你问我现阶段应该怎么解决找不到工作的问题,我觉得就是「降维」向下。而且这也算是一招鲜吃遍天,没有什么其他很好的办法。
分享一个家里人的真实经历吧,我以前提到过我有个表姐在北京读的博,学校也很不错,但专业其实比较冷门,出站后就留在了海淀的一个研究所工作。
大家都知道全国教育海淀最卷,全是「考二代」,她的同事也是清北博士一抓一大把。
大概五六年前,具体时间我记不太清,很多像苏州这样的沿海城市给出了很不错的人才引入政策,目的就是想要清北这样的博士去当地的一些 985 大学任教,她的几个同事就是这个时期过去的。坦率地说,他们当时就是觉得自己和孩子卷不过,才选择离开北京,搬去苏州这样的城市。
后来这个政策越收越紧,我姐她们想要再过去的时候基本就没什么机会了,先是高校层级越来越低、安家费待遇越来越差、不再解决配偶工作,接着就是地区越来越少,直到现在,如大家所看到的这样,清北的博士就业需要跟「211」同台竞争,还不一定竞争得过。
但我不是说,「985」就一定要下沉到去从事体力劳动,虽然人在吃不上饭的情况下就应该优先考虑解决温饱。但其实大家在学习和认知方面相比其他人还是有一定的优势,比如我知道一个学金融的北大学姐,就把男女关系讲得很透彻,每个月广告和付费阅读收入都在好几十万。
北大毕业靠这个吃饭丢人吗?我觉得只要不违反道德法律,就不丢人。
|03 家庭托举是起点
实际上,在目前这种境况下,最容易陷入痛苦的反倒是那些把书一路读到「天花板」的「985」「211」智商一顶一的学生。
我见过一些普通家庭出身从「985」毕业的「小镇做题家」,后面的工作和生活反倒没有普通人那么快乐。
人越往上走,看到的事物越多,产生的落差感就越大。是发现自己怎么努力都赶不上别人的起点,是人生怎么规划都赶不上别人的脚步,那种来自同龄人的碾压所带来的焦虑让人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我们以为,考上「985」,人生无苦楚。孰不知一场隶属家族财力与认知的竞争才刚刚开始。
首先,要祈祷全家一起选的专业最好不要太坑。倘若和预期不一致的话,后期在学校里想要转专业简直是天方夜谭。
其次,「985」里高手云集。我们以为精英阶层家庭出来的孩子都不如我们聪明和刻苦,实际上对方不仅家庭优越,智商情商还很在线,学习好得拔尖。
他们家里不仅帮忙选好了专业,甚至还规划了研究生、出国深造这些七八年以后的事情,而我们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这是刻苦和努力抹不平的差距。
等到大学毕业,找工作的问题就摆到了面前。精英阶层的家庭是先有工作岗位,然后孩子去匹配这个岗位读书拿学历,但我们普通家庭的培养逻辑刚好相反,是先读书拿学历,再看看这个学历能找个什么工作。
而普通家庭的父母对自己「985」毕业的孩子往往期待又很高,找个一般点的工作说不定还会觉得没面子,毕竟因为培养出了个「985」,在亲戚朋友面前也昂首挺胸的好多年。
可是这些年的就业形势大家有目共睹,即便是「985」,工作的难找程度也是大到无法想象。但身边有一部分同学,家里或许已经给安排完了,完全不用着急,按部就班地往前走就好了。
我们发现已经在自己的圈子里沉到底了,父母还在人前人后吹嘘我们有多厉害。
说不定还要再催催婚育,说你看看人家 XXX 都马上准备要二胎了,可是衣食住行的问题都没解决,谈哪门子的婚育。说句不客气点的话,人家条件好的看得上咱么?
所以在当下,如果你是一个普通家庭的父母,而你的孩子又恰好非常优秀地考上了「985」「211」,你不必用自己几十年的人生阅历去过多地指导和干预他的人生,只需要丰盈自己的思想和观念,至少在精神这个层面上尽可能地再托举一把。
有的时候,父母感慨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孩子「冷漠」,不懂「感恩」,实际上是因为你们之间的认知有了巨大的差距,已经难以理解彼此和有效沟通了。
|04 平凡和普通才是大多数
倘若「小镇做题家」们一直没能得到上天的眷顾、家庭的理解,也请不要沉浸于失望中难以自拔,因为平凡和普通才是世界的大多数。
别再苛责他人,跟自己的出身和解、跟父母和解、跟过去的经历和解。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因为见过更大的世面,可以考虑自己究竟要为什么而活。
十几年的寒窗苦读,用刷题、服从、媚俗换来的「985」是否真的值得。究竟什么是爱,以及如何爱自己,你的耐心、热情又应该付给谁。如果感到不快乐,那么就让道德绑架的工具统统失灵。
这么多年,美剧《Shameless》一直被很多观众称作是最棒的家庭剧之一,它用了十一季一以贯之地表达了一个观点:家是靠爱维系的,作为成年人,你依然要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命运可以诡异得像一只疯狗,但只要勇敢承担后果,你就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
在人类伟大的悲剧中,极少有真正的死亡出现。死亡太平淡无奇了,不配出现在剧情中。死亡是无趣的。而活着,才是真正的戏剧,真正的教室,上着一堂又一堂人生的课程。
或许剧中那个混蛋了一辈子的老头 Frank 才是对的,他辜负了所有人,但唯独没有辜负自己。
(图 /《小森林 冬春篇》)
小雪过后,冬天才刚刚开始,要从容地面对人生的风雪。
· END ·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