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主峰海拔 6168 米的雀儿山如同一道巍峨的屏障,横亘在国道 317 线上。雀儿山气候恶劣,人迹罕至,被称为 " 川藏第一险 ",当新华社川藏公路调研小分队来到山脚时,已然四处寒风呼啸,在这里,记者见到了这条天路的护路人。" 住的是 5000 米高度,睡的是斜坡 30 度,气温是零下 30 摄氏度,开水的沸点是 70 摄氏度,可我们的劳动热情却到了 100 度,智慧和力量没限度。" 十八军进藏雀儿山纪念馆里,一组数据铭刻着十八军战士们在雀儿山上筑路的艰辛与顽强。73 年前,靠着钢钎铁锤,战士们凿开雀儿山上坚硬的岩层,在绝壁上开辟道路。为了打通这一通往西藏的绝险关卡,300 多名战士长眠在雀儿山上。川藏公路通车 70 年来,为了保障这条天路的通畅和守护过往群众的生命安全,从过去的道班到如今的养护站,一代代护路人也如十八军战士般饮冰卧雪,坚守在雀儿山上。11 月 1 日,黎平(右)和同事在国道 317 雀儿山段清理路边的沟渠。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海拔 5050 米的川藏公路雀儿山垭口,年平均气温 -18 ℃,最低气温曾达到 -42 ℃,每年冰冻期长达八九个月,几乎半年的时间都在刮 6 级以上大风……过去,四个道班沿着川藏公路分布在雀儿山上,道班工人们在这普通人呼吸都困难的环境下,每年要驻守长达 11 个月。" 在山上,冬天积雪有半个人深,我们要清雪、打冰,一旦在抢修时遇到推土机出问题,来往车辆还要堵上好几天。"1994 年,19 岁的黎平作为家里第三代护路工人参加工作,来到了爷爷和父亲工作过的雀儿山,加入了雀儿山四道班,沿着川藏公路一干就是 30 年。春季铲除杂草、夏季防范水患、秋季巡视守护、冬季清除冰雪。黎平告诉记者,由于公路技术等级低、路基狭窄不稳定、坡度落差大、急转弯数量多,同时道路冬春季节易发生雪崩,夏秋季节易发生水毁、落石、塌方等灾害,道班工人们担负着繁重的养路护路、交通疏导工作。在道班工人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辛勤付出下,这条连接高原地区人民群众的生命线始终保持着畅通无阻。" 过去每年山上都在修路,弯道年年加宽,危险路段不断变少。" 在黎平看来,虽然山上生活条件艰苦到连喝开水、吃蔬菜都困难,但看着川藏公路一点点变好,是作为道班工人最大的满足。这是 11 月 1 日拍摄的 317 国道雀儿山隧道口(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2017 年 9 月 26 日,全长近 13 公里的雀儿山隧道建成通车,彻底改变了 " 翻越雀儿山,犹过鬼门关 " 的历史,也改变了道班工人的生命轨迹——来往川藏北线的车辆再也不用花 2 个多小时翻越危险的山路,仅需 10 多分钟就可以穿越雀儿山;黎平和工友们也告别了在风雪中屹立了 63 年的雀儿山道班,前往各个养护站,继续守护川藏公路。如今,黎平作为甘孜州公路管理局德格分局马尼干戈养护管理站站长,继续守护着雀儿山脚下 43.3 公里的道路。得益于道路条件的改善和机械化设备的加入,养护工人的工作条件也得到了巨大改善。" 过去要人工上料,几天才能修好的损毁路面,现在用装载机可能 20 分钟就能修好。" 黎平告诉记者,如今道路养护工作主要集中在清掏水沟涵洞、维护道路标志牌等工作。11 月 1 日,呷玛泽错(右)和同事正在整理道路养护工具。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今年,21 岁的呷玛泽错成为了养护站的新成员,作为站里最年轻的 " 护路人 ",她勤奋地跟随师傅们学习各种专业技术。" 小时候跟着爸爸妈妈翻雀儿山就看到了道班工人们的艰辛,如今虽然工作条件大大改善,但道班工人的精神会一直激励着我前进。" 呷玛泽错说。文字:李力可、吴光于摄影:王曦海报:包雨刚
正文
川藏线日记丨守望“川藏第一险”
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4年11月10日,若文章内容或图片失效,请留言反馈!
-- 展开阅读全文 --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