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在北京,看上海”,“澎湃下午茶/京沪之间”系列于2024年5月17日正式启动。“京沪之间”旨在解析中央政策,探讨上海思路。
第一场研讨会,畅谈中国经济转型中的上海战略。第二场研讨会,聚焦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第三场研讨会,关注科技金融。第四场研讨会,讨论新税制与新业态。第五场研讨会,探析什么是高质量孵化器。
我们邀请了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王缉慈,原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京盛景嘉成投资合伙人、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咨询专家杨跃承,火炬众创孵化博物馆馆长范伟军,以及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驻北京代表张洪波。
以下为王缉慈演讲精要。王缉慈梳理了孵化器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王缉慈认为,实质意义上的孵化器,应该是创业生态系统。澎湃新闻记者 权义 图
孵化器在中国的起步
中国孵化器起步于1980年代。1980年,中关村开始科研成果产业化,科技人员“下海”创业。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孵化器概念引入中国,从国际企业孵化器(IBI)开始试点。1988年,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提出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创业服务中心。从1987年算起,中国孵化器至今已走过37个年头。
孵化器进入中国的时代背景与改革开放初期掀起的创业热潮密切相关。当时在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下,许多科技人员或走出大学和科研院所,或在大学、科研院所支持下创办科技企业以促进成果转化。1996年底,全国民营科技企业达5万家,从业人员200余万人,技工贸总收入超过3000亿元。1999年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之后,大学和科研院所通过不同渠道获得了政府的大量财政支持。园区也掌握了一批重要的建设资金。
王缉慈教授演讲PPT
当时中关村被称为中国的硅谷。中关村起步阶段虽然火热,但那些初创企业大多只是转化改革开放之前所积累的科研成果,而缺乏持续的动力。随着外资企业的进入,这种动力逐渐减弱。在这一背景下,联合国科技促进发展基金主任、企业孵化器专家拉卡卡(R. Lalkaka)将孵化器的概念引入中国,并在2000年发布了《技术企业孵化器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R. Lalkaka于2000年发布的《技术企业孵化器指南》封面
在这个《指南》中,拉卡卡对中国孵化器的定位相对清晰:中国的孵化器通常是非营利性的国有企业。科技部火炬计划提供了政策指南,但管理责任留给了地方机构。三分之二的企业家来自邻近的大学和技术研究所。当地政府经常提供免费土地以帮助降低资金成本,而灵活地租赁一部分可出租空间用于商业用途,以提高营业收入。
同时,中国的孵化器面临着对租户公司的援助不足、当地技术发展水平低、租户资金不足、孵化器管理薄弱等严重困难。趋势是利用国家财政扩大房地产,而忽视了对租户的支持服务。
关于孵化器的10个认识误区
在该指南中,拉卡卡还列出了10个认识误区。比如,孵化器不仅是共享设施的建筑,而且是提高企业成功机会的手段。《指南》还指出,短期内孵化器不会赚钱,必须作为企业的长期经营策略来看待,等等。
关于孵化器的10个认识误区
在工业化国家,孵化器通常是不为“毕业企业”提供服务的,而在发展中国家,可能需要持续的援助系统。最初的支持几乎总是由地方政府提供,例如提供低租金(或无租金)建筑和一些运营费用,也有一些私人资助的营利性孵化器。企业孵化器应该作为企业来运营,当运营完全建立时,要实现自给自足。
技术孵化器通常与技术大学、研究实验室或科技园有关。它以服务为导向,使用大学/实验室的设备、图书馆和设施,还有来自社区支持者非正式网络的专业服务。1980 年代初期,企业孵化器概念发展为培育早期企业的微环境。将技术孵化器放在现有技术或工业园区附近是可能的,也是可取的,孵化器租户可以从与园区其他成员的协同效应和园区信誉中受益,而且毕业的租户可以搬到公园里更大的空间。
总而言之,创业孵化器是比较难被理解的,这是因为:①孵化器既是公共物品,又有私人利益的元素;②设施内的租户既竞争,又可以从合作中受益;③一旦孵化器的租户获得成功、感到舒适时,他们就被要求离开;④孵化器建立初始,国家支持是必不可少的,但要避免国家干预。
更重要的是,一个成功孵化器需要培育的是创业文化。创造新的产品或新的服务,只有实现了市场价值,才称为创新;尽管一个有才智、有创造力的人能够搞发明,但高技术创新并非来自个人的一时灵感,而是来自有智慧的集体的互动和协作。尤其是高技术产业面临不确定性增大的环境,利益相关的人必须在一起合作,才能实现创新。这是一种创业文化,或者是创业氛围,这是根本的东西。
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痼疾:产学研合作为何仍然不理想?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关村的企业纷纷迁往深圳和珠海,后者逐渐成为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目前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仍然比较低。国家知识产权局2022年调研了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制约专利转移转化因素,发现了诸多方面的问题,例如专利不能适应市场需要、专利申请不以转移转化为目的、缺乏对专利转移转化管理人员的激励、缺少高水平中介服务、专利转化运用的意识不够以及团队能力不足、专利评估和定价困难等等。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背后,是中国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成果存在的种种问题。据报道,高校的科技成果大多是实验室成果,偏前沿、偏基础、偏理论,难以直接形成成套技术、成型装备、成熟产品、成熟工艺路线(工艺包)等,距离市场所需的产品化、商品化和产业化有较大距离。特别是综合性院校,由于缺乏特定行业背景、具体领域企业的需求引领,教师的科研主要是自由探索下的前沿基础理论或应用基础研究,不针对特定需求,研究方向和内容广泛,研究成果距离直接应用有很长的路要走。
除此之外,还有高校院所的实验室与中试平台对外开放不够;专业化中试平台投资大、回报慢、公益性强;高校老师的科研成果难以被大学科技园及时获取、有效甄别并推动转化;成果转化早期阶段不确定性高、风险大,金融资源供给不足、资金使用率低;大多数国资平台在落实投早投小时,仍存在考核机制约束,有项目不敢投、有资金不能投等问题。
落到孵化器上,现在孵化器提供的服务同质化严重,大都是免费或低价的场地、工商代理、项目路演、融资辅导、导师服务等,缺乏专业创业服务咨询、培训、融资、资源对接等条件。在2022年度评价结果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优秀率为21%,其中被评为优秀(A类)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同比下降25%,被评为不合格(D类)的同比增长92%。
国家搞标杆孵化器的评比和选拔,重要的应该是里面看不到摸不着的创业生态。现在孵化器往往变成“二房东”(房地产项目),而实质意义上的孵化器应该是创业生态系统(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在硅谷等有大量新创企业的地方,促进创业的很多要素通常同步进化,形成了创业生态系统。搞好实质意义上的孵化器,就是破除制约技术创新障碍的制度创新,发展创业生态系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