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走进精神科就诊的老年人逐渐增多。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门诊患者中约1/4是老年患者,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睡眠问题来看病的。”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精神心理科主任李霞表示。
10月10日为世界精神卫生日,在当日举办的“世界精神卫生日——关爱老年人精神健康”上海健康大讲堂专场活动中,精神心理科专家就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问题展开讨论。
李霞表示,睡眠是恢复体力和精力的过程,良好的睡眠是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长期的睡眠障碍可能导致抑郁、焦虑、精神疲乏、认知障碍,加重或诱发某些躯体疾病,甚至导致自杀行为。但李霞也指出,很多老年人在出现睡眠问题后,常常会陷入“睡不着,怕睡觉”的恶性循环。事实上,其中有些睡眠问题并不严重,不必过分焦虑。
在临床中,李霞还遇到过不少老年患者,没有睡足8小时、上床后要等个15分钟才能睡着、夜里总要醒来两三次、凌晨三四点就醒了,“老年人通常睡眠较浅,夜里经常会因各种原因从睡梦中醒来,如听到一点细微的声音、做了个噩梦等,有时一夜可能会醒来两三次。门诊中,一些老年人常常自述有上面这些睡眠问题,其实这些并不是睡眠障碍。”
李霞还遇到过一名85岁的老年人,每天基本需要睡眠6个小时左右,“若每天午睡1小时,那夜间的睡眠时长通常为5个小时左右。假设这名老人每天晚上9点睡觉,那他可能在凌晨两三点就醒了。但总体核算下来,这名85岁老年人的睡眠时间比较充足,并不存在睡眠障碍,而是睡眠节律有些问题。”
李霞介绍,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昼夜节律会逐渐变早,即入睡时间和睡醒时间都随之提前。这意味着,老年人在晚上更早感到困倦,早上也就醒得更早。对于这种情况,可以慢慢调整自己的昼夜节律,如减少午睡时间,控制在20-30分钟内,并将午睡时间适当提前等。
除睡眠问题外,老年人的“孤独感”也值得被关注。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治疗门诊部主任仇剑崟指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下降、多种疾病困扰、社会角色转变等,都会对老年人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压力。此外,退休后的空虚感、亲朋好友的离世、子女独立后引发的孤独感,都可能成为诱发老年人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导火索。
仇剑崟介绍:“不少子女会发现,父母年纪大了之后,性格发生了变化,从曾经的善解人意、和蔼可亲,变成了固执己见、脾气暴躁,甚至不愿交流,这可能都是人体机能衰退所造成的。作为家人,首先要做好自己的心理建设,学会理解父母在脾气、性格上的转变,不要过多地计较,帮助他们克服焦虑、抑郁等情绪的困扰。”
“有些时候,老年人的说话方式会发生变化,如正话反说、拐弯抹角等。子女一定多花时间陪伴父母,学会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予关爱和支持,并满足他们的诉求。”仇剑崟提醒说,“如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在老年人中的普及率也很高了,‘刷手机’已成为不少老年人的生活方式之一。这些电子产品的确为丰富老年人的生活起到了辅助作用,可以减少一些孤独感和寂寞感,但无法代替亲人的关爱和陪伴。”
仇剑崟同时呼吁,要鼓励老年人走出去,参加一些适合自己的活动,如散步、打太极、打八段锦、做园艺等,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能增加社交机会,缓解孤独感。另外,到社区老年大学学习一门技能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同时增加与人交流的机会,分享彼此的生活和感受。
仇剑崟特别提醒,若老年人焦虑、抑郁情绪持续存在,甚至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应及时前往医院,向专业的心理医生咨询。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帮助老年人走出心理困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