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简单心理APP 简单心理
![复工,卡住你上班的6个原因](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339/387/354.jpg)
毫无疑问,一大批节后复工的人,已经开始倦怠了。
有研究指出,假期后的这段时间通常被称作「消退期」,可以是假期后三天到四周的任何时间。在此期间,假期积极影响开始消退,压力逐渐增加,有时会升至比假期前更高的水平。
很多人节前就长时间工作劳累,短暂的休假后又返回复工,更容易导致「倦怠」。
有人以为上班倦怠是假期后才有的现象,但很可能,复工倦怠只是职业倦怠的阶段性爆发。有没有假期,你可能都在经历职业倦怠。
01
什么是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第一次出现在心理学领域是在 1974 年,当时一个叫赫伯特·弗罗伊登贝格尔(Herbert Freudenberger)的美国心理学家在一篇论文中描述了倦怠(burn out)这一现象,这基于他对一家戒毒所的志愿者(包括他自己)的观察:
很多志愿者一开始对工作热情满满,希望竭尽全力帮助他人,但后来却变得非常沮丧疲惫,很难控制情绪,有的还出现了头痛、失眠等身体症状。
在这篇论文里,赫伯特把倦怠称为一种「严重的职业伤害」,有时,它意味着一种「真正的损失」:
你失去了内心珍视的一些东西——你最初从事这个职业的动机,这会带来愤怒和悲伤,而这是很难克服的。
后来,另一个美国心理学家克里斯蒂娜·马斯拉赫(Christina Maslach)和她的同事们对倦怠展开了进一步的研究。根据著名的马斯拉赫倦怠量表(MBI),职业倦怠主要有这三个方面的表现:
1.严重的疲劳感
包括身体不适和情绪耗竭,比如睡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感觉「心好累」,明明有能力做一项工作却没有动力去做,经常出现辞职的想法……
2.去人格化
主动把自己「工具人化」,觉得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重要,对周遭环境产生不了影响;
拉远自己跟工作、客户和同事的情感距离,在工作中显得冷漠、愤世嫉俗。
3.低效能
不能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工作效率降低,无助感加强。
如果你有几天在工作中又累又不开心,看谁都不顺眼(包括自己),效率也变低了——那很有可能就是倦怠了。
![复工,卡住你上班的6个原因](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339/387/357.jpg)
▷《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
02
导致倦怠的 6 个原因
马斯拉赫说,职业倦怠是一种对工作中慢性情绪和人际压力源的一种长期反应——也就是说,倦怠是一个信号,表明人跟工作的关系出现了问题。
马斯拉赫和莱特(Leiter) 用 6 个指标来评估人和工作的匹配度,如果我们存在一个或者多个与工作的不匹配,长期就会产生倦怠。
1)工作量超载
这是跟倦怠最直接相关的因素——工作量超出了自己能够承担的负荷;
另一种可能性是,工作类型不适合自己——因为缺乏工作需要的某种技能或特质,即使工作量是合理的,也可能出现耗竭感。
2)缺乏控制感
指对自己的工作缺乏控制,比如不能得到自己需要的资源,不能决定自己用哪种方式完成自己的工作。
3)缺乏内在和外在动机
心理学中有一组关于动机的重要概念——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和外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
▨ 内在动机:当人们从事某项活动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感到有趣和愉悦,而不是因为外部奖励或者压力,这被视为动机的最理想状态。
▨ 外在动机:当人们从事某项活动是为了获得外部的奖励或避免惩罚。
当一个人内在动机得到增强时,会表现出更高的创造力、持久性和幸福感。而如果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可能会导致依赖外部动机,进而影响个人的内在动机和整体幸福感。
4)在工作中缺乏社会支持
包括情感支持、工作中的互助行为和从集体中得到的归属感。缺乏社会支持,尤其是在工作中存在与他人长期未解决的冲突,会增加工作中的挫败感。
5)缺乏公平感&价值观冲突
当人们觉得自己在工作中缺乏公平感,或者一些工作任务违背了自己的价值观时,更容易出现倦怠感。
6)「心理契约」被违背
除了上面两类原因,职业倦怠还可能跟更大的背景有关,比如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因素。
马斯拉赫就指出,现代社会资源分配方式和组织的变化会让打工人们产生一种「心理契约」被违背的感觉:
「现在员工被期望在时间、努力、技能和灵活性方面付出更多,而在职业机会、终身就业、工作保障方面却得到更少的回报。违反心理契约可能会产生倦怠。」
工作满足不了自己的期望,付出很多却没有得到预期的回报——倦怠的产生也就是合情合理的了。
![复工,卡住你上班的6个原因](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339/387/360.jpg)
▷《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
03
应对倦怠的 6 个方法
关于如何应对职业倦怠,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个人怎么做」上,但马斯拉赫指出,因为倦怠涉及工作和其他外部原因,仅仅靠自己,其实很难从根本上解决。
而且因为相比于生活和其他领域,人对工作场所的控制要小得多,所以一些个人策略是不是真的有效,也会受到具体环境的影响。
这可能说明,在解决倦怠这个事情上,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尽可能选择一个在各方面(价值观、人际关系、自主性、物质精神回报)跟自己匹配度比较高的工作环境,产生倦怠的可能性也就低一些。
但回到现实,大多数情况下咱也只能从个人层面应对。下面是一些可以预防/应对倦怠的小建议:
1.做点新鲜事
跟管理者沟通,让自己做一些跟自己常规工作不一样的事,给工作注入新鲜感。
2.主动休息
像安排工作任务一样为自己安排休息的「硬时间」。了解和觉察自己的精力情况,在「耗能过大」之前主动充电。
3.创造支持性的工作环境
如果可以,主动给自己建立一个同事间的支持互助网络,在群体中感受到归属感会有效预防倦怠。
4.给自己安排一段「输入时间」
比如阅读跟专业相关的书、参加研讨会和培训课程,这能帮你重新找回工作的深层动力。
5.增加对工作的控制感
2007 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当人们感觉自己对工作有更大的掌控感:比如能自主安排工作顺序和节奏,实践自己的想法时,倦怠感会有明显的缓解( Hätinen et al., 2007 )。
6.不能掌控工作,你还可以掌控生活
如果这些个人策略仍然不能缓解倦怠,认识到工作只是构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主动调整工作在生活中的比例,为身心健康、朋友亲人等关系、兴趣爱好留出更大空间,也是一种好方法——如果工作没那么让你开心,你完全可以用其他途径建立自己生活的秩序。
这可能是「逃离倦怠」的一条心法:在履行「打工人」的职责之前,首先意识到一个是一个独立、鲜活、有独特需求和感受的「人」——工作不是最终的目的,你才是目的。
当你开始重视自己,周围的环境也会给你回应。
最后,希望不管在工作里还是在生活的任何领域,你都可以有一种「重视自己」的决心。
![复工,卡住你上班的6个原因](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339/387/363.jpg)
▷《我,到点下班》
������
如果你发现身边有职业倦怠迹象的朋友/同事/家人
欢迎将文章分享出去
完成一次小型互助行动
参考文献
————————
Freudenberger,Staff burnout,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1974),doi:10.1111/j.1540-4560.1974.tb00706.x.
Maslach et al.,The measurement of experienced burnout,Journal of Occupational Behavior (1981),doi:10.1002/job.4030020205. S2CID 53003646.
Maslach et al.,Job burnout,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1),doi:10.1146/annurev.psych.52.1.397. PMID 11148311. S2CID 42874270.
Alarcon et al.,Relationships between personality variables and burnout: A meta-analysis,Work & Stress(2009), doi:10.1080/02678370903282600. S2CID 144848431.
Hätinen et al.,Comparing two burnout interventions: Perceived job control mediates decreases in burnout (2007),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ess Management,doi:10.1037/1072-5245.14.3.227. S2CID 54520149.
作者:李歪歪
封面:《我的解放日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轻触阅读原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