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接受15岁以下少年儿童参赛,不再对选手创新作品进行评价,破除“一件作品打天下”现象,对弄虚作假、他人过度参与、移花接木等违规问题实行一票否决制……日前,中国科协办公厅印发《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在参赛对象、组织方式、赛制规则等方面进行了大幅改革。
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是各类面向青少年的科技创新赛事的主要功能和目标。但由于赛事机制不够完善、规范,而一些赛事又具有很高的含金量,事实上与高校的自主招生、强基计划等密切关联,功利味道就很浓了。一些学生和家长也是功利地对待竞赛,把竞赛成绩作为择校和升学的“敲门砖”,为了获得竞赛成绩不择手段,不惜突破科学研究道德、科技伦理规范。
一些小学生、初中生的“创新课题”“创新发明”,完全超出其认知水平和写作能力的成果,很多得是硕士甚至博士才有能力完成的。这背后往往是一些有学术背景的家长参与其中,甚至还出现了一条弄虚作假的灰色产业链。有基层教师就吐槽:各种面向中小学生的科创比赛又被称为“预制菜”,因为很多项目是经过家长、指导教师精心“预制”的,只不过到了比赛时由学生稍微熟悉一下“加热”过程,放到微波炉里转一转,再端到桌面上而已。
这一现象无疑导致一些科创大赛变了味,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种学术“拼爹”游戏,引发了社会对赛事公平和教育公平的质疑。而且,这样的赛事不仅不利于选拔有潜力的科研苗子,反而可能是拔苗助长,会在一些青少年心中种下弄虚作假的种子,带来恶劣的社会影响。
正是着眼于此,《实施办法》在参赛对象、组织方式、赛制规则等方面进行了大幅改革,以期全面净化赛事环境。比如,在参赛年龄上,不再接受低龄段少年儿童和科技辅导员参赛,重点面向15至24岁校内外青少年群体开展。在评价机制上,要求注重现场考察和客观评价,破除“一件作品打天下”现象。同时,还要求将对选手的现场综合表现、是否遵守科学研究道德、科技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等进行审查。
这些举措,不仅有利于防止明显与参赛者年龄、学力不符合的情况出现,也有利于纾解家长的焦虑心态,不必在科创大赛的赛道中狂“卷”孩子。而强化现场考察,破除“一件作品打天下”现象,也有利于堵住弄虚作假、他人过度参与、“移花接木”的漏洞,确保每一件参赛作品都能够真实反映选手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
科研创新容不得一丝一毫的弄虚作假,创新人才的培养更是要从小守住价值观的底线。对变了味的科创竞赛踩一踩“刹车”,对青少年也是一种呵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