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0日,上海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与首批12家生态合作基金正式签约。首批12只子基金总规模达250亿元,母基金认缴67亿元,实现3.73倍的放大效应。这一举措为上海的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的腾飞注入了强大动力。
上海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于2024年7月正式设立和启动,总规模达1000亿元。基金按照“政府指导、市场运作、专业管理”的原则,遴选专业投资团队,通过子基金投资、直投、生态运营等多种方式推动产业创新和升级,专注于“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在产业培育、并购整合、补链强链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集成电路产业母基金主要投向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测、装备材料等领域;生物医药产业母基金聚焦创新药物、高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等方向;人工智能产业母基金则主要投资于智能芯片、自动驾驶、智能机器人等前沿科技领域。
在资金支持方面,母基金为相关企业,尤其是初创期和中小企业,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以助力其研发和创新。例如,在人工智能领域,专注于大模型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的无问芯穹,在成立不到1年半的时间里便完成了近10亿元融资,这背后正是得益于上海人工智能产业母基金的支持。通过这一支持,企业在模型优化、算力提升等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并发布了如大规模异构分布式混合训练系统HETHUB等创新成果。
在生物医药领域,上海生物医药基金领投睿生生物A轮融资,助力其产品研发及亚太总部落地,建成GMP生产基地,进一步提升了产能与行业地位。在集成电路领域,上海新微科技集团也通过集成电路产业母基金支持,推动了包括中科飞测在内的企业孵化,并持续投资完善产业链布局。
与此同时,母基金在优化产业生态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例如,在临港成立的中国RISC-V产业联盟,引入了瞻芯、天岳等行业领先企业,推动了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基地的建设,吸引了上下游企业集聚,进一步提升了产业的协同效应和市场竞争力。
在技术创新方面,母基金专注于“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如中微公司,助其在刻蚀机领域取得突破,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上海的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不仅关注本地发展,还积极推动长三角地区的协同创新。例如,上海的生物医药产业母基金与江苏、浙江等地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创新药物研发合作。集成电路产业母基金与安徽等地的企业联合成立“沪苏皖芯质俱乐部”,通过协同创新,提升区域内的集成电路产业水平。
根据最新统计,2024年前三季度,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总产值同比增长8.6%,其中,集成电路增长20.8%,人工智能增长3.2%,生物医药产值持平。
尽管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在母基金的推动下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面临一些关键挑战。首先,自主研发方面的高端人才短缺,特别是在集成电路和人工智能等尖端技术领域,严重制约了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为应对这一挑战,母基金可以适当加大对高端人才引进与培养的支持力度,推动高校与企业合作,提升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
其次,当前技术创新生态尚显薄弱,尤其在生物医药领域,创新药物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产业化机制尚不完善。母基金可以通过适当方式强化产学研合作,推动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同研发,减少市场转化过程中的风险。此外,加强对跨行业合作的支持,尤其是在人工智能与生物医药的结合领域,也可以起到加速技术创新进程的作用。
此外,全球产业格局变化和国内竞争同质化问题严峻,导致市场竞争压力加剧,特别是在集成电路领域。对此,母基金可以通过加大对本土企业的投资,推动技术自主化,提升产业链的竞争力。同时,母基金应促进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并购整合,推动资源共享,进一步增强上海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除了提供资金支持,母基金还需要在政策引导、资源整合和跨区域协同创新上发挥更大作用。通过加强与长三角其他省市的合作,推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领域的协同发展,母基金可以促进产业链条的完善,进而提升上海及整个长三角地区的全球竞争力。
长三角
长三角启动2025年“金专行动”
12月26日,长三角三省一市知识产权局在南京举办了跨区域专利转化对接活动。同时,2025年长三角跨区域专利转化“金专行动”正式启动,旨在加速专利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活动现场,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与苏州博思得电气、上海蕴上船舶设备等企业集中签署跨区域专利转化协议。(来源:新华日报)
海关总署出台16项新措施支持长三角一体化
近日,海关总署发布16项新措施,支持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措施涵盖科技创新、物流降本增效、口岸营商环境、国门安全和智慧海关建设五个方面。具体包括便利创新要素跨境流通、优化物流模式、深化通关一体化改革、加强风险防控和推进智慧海关合作等。这些举措旨在促进长三角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来源:央视新闻)
上海
上海发布首批“模塑申城”基地助力“人工智能+”应用落地
1月3日,上海“人工智能+”行动推进大会举行,中国—金砖国家人工智能发展与合作中心基地同步启用。上海将于年内建成世界级人工智能产业生态,智能算力规模突破100EFLOPS,打造50个示范应用成果和3至5个大模型创新孵化器。首批“模塑申城”基地发布,将推动人工智能在金融、制造等重点领域落地,助力创新发展。(来源:新民晚报)
上海成立国内首个医疗大模型应用检测验证中心
1月3日,国内首个医疗大模型应用检测验证中心在上海徐汇模速空间成立,由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牵头,联合华山医院等12家机构,开展全链条评测,推动AI在疾病预测、辅助诊断等领域的应用。同期发布“浦医智捷”医疗大模型及多项示范应用,为医疗智能化发展提供安全、高效的技术保障。(来源:新民晚报)
江苏
南通成立低空经济产业联盟
12月30日,由南通移动和南通开放大学牵头,众多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参与的南通市低空经济产业联盟正式成立。联盟致力于搭建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平台,推动低空经济产业集聚、技术创新及场景拓展,将通过学术交流、标准制定、科技转化等举措,提升南通低空经济竞争力,加速产业发展壮大。(来源:南通日报)
江苏发布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
1月2日,江苏省工信厅发布《深化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计划提出,到2027年,全省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基本完成,50%达基础级以上智能工厂标准,建成1000家省先进级智能工厂、10家领航级智能工厂,创新型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全覆盖,助推江苏新型工业化全国领先。(来源:新华日报)
浙江
宁波首个高能级微纳平台研发线正式投用
近日,宁波首个高能级微纳平台已正式投入使用,该平台是甬江实验室迄今为止投入最大的项目,旨在支撑前沿科技创新和微纳制造技术。平台配备了165台高端精密设备,6英寸研发线已投用,8英寸验证线预计2025年投用,将降低企业研发成本,推动产业化核心技术的开发,目标是到2031年建成有影响力的泛半导体领域全链条研发与验证平台。(来源:宁波日报)
“中欧快航”首航宁波舟山港直达德国
12月30日,“嘉华宁波”轮从宁波舟山港出发,载着1700标准箱锂电池及跨境电商货物,驶向德国威廉港,成为“中欧快航”首航。这条航线是宁波舟山港与威廉港之间的“点对点”直达航线,全程不停靠中转港,货物在途时间仅需26天,比传统方式减少约12天,成为长三角地区至欧洲的最快海上航线。(来源:浙江日报)
安徽
首台国产连续低温弹丸注入系统在安徽研制成功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所与安徽万瑞冷电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中国首台连续低温弹丸注入系统成功通过出厂测试。该技术将氢同位素冷凝为固态冰丸注入等离子体,提高加料效率,对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等聚变堆装置至关重要,系统性能达国际水平,将安装于EAST装置,推动聚变堆技术发展。(来源:中安在线)
合肥建成国际最大超导磁体动态测试设施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所建设的“聚变工程堆中心螺管系统”日前完成首轮测试,测试电流达48千安培,超出设计值。该设施总储能406.7兆焦耳,内径1500毫米,场强12特斯拉,全面达到设计指标,实现100%国产化,将为聚变堆及其它领域提供大型测试平台。下一步将优化系统控制,开展更深入科学研究。(来源:中安在线)
世界首片8.6代OLED玻璃基板在蚌埠下线
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和蚌埠中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于近日成功下线世界首片8.6代OLED玻璃基板,实现高世代OLED玻璃基板“中国制造”。该产品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下,自主开发核心技术装备,对中国OLED显示产业链自主可控和新型显示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来源:中安在线蚌埠)
(本文作者孙弘健系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范之千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
“长三角议事厅”专栏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和澎湃研究所共同发起。解读长三角一体化最新政策,提供一线调研报告,呈现务实政策建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