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制智库理事长 新望
物质生产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制造业乃立国之本。海尔是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的一张名片,也是中国由制造大国跃向制造强国的一个侧影。海尔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奇迹,是中国制造进化的典范。
12月26日,海尔迎来40周年创业纪念日。会上,海尔系统回顾了40年的创业成果,并对未来10年发展战略进行发布。从一个濒临倒闭负债147万的集体小厂到营收突破4000亿的全球化企业,世界级品牌。40年的海尔之路,浓缩了中国制造的发展变革之路,也浓缩了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之路。
一,从追随到引领的典范
1984年被称为“中国公司元年”。1984年10月召开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了改革的方向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年,中央赋予了企业自主经营和引进国外设备的权利。巧合的是,这一年的12月26日,张瑞敏出任青岛电冰箱总厂(海尔集团前身)厂长,拉开海尔创业创新的大幕。
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中国打开国门,逐步实现了与世界经济的全方位融合。海尔通过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线,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引进吸收、自主研发再到实现引领性创新的三步跨越。
从做冰箱开始,海尔在家电领域一路开挂,从一个后来者、学习者、模仿者,成为一个完美的超越者。海尔在全球建立了10多个研发中心,拥有2.4万名研发人员,链接全球超过25万名行业专家,持续不断地产生创新成果,拓展市场。海尔大型家电销售已连续十五年居于全球第一。
海尔走过的路,对后发工业化国家,有可贵的启发意义。海尔不仅实现了追赶,也成功的实现了跨越和超越。这里有一个传奇故事:
1992年,美国通用电气计划到中国收购一家企业,作为打开中国市场的制造基地,他们看中了海尔的发展潜力,给出了诱人的条件。然而,当对方提出要求控股并且要放弃海尔这个品牌时,海尔断然拒绝了。戏剧性的是,2016年,通用电气的家电业务反过来被海尔收购了。海尔于2016年收购了通用家电,并在通用家电引入海尔文化,使这家百年企业重新走上快速发展之路。如今,通用家电已连续8年实现两位数增长,成为美国家电市场引领者。
海尔围绕智能制造不断探索,目前已经拥有由10座智能制造“灯塔工厂”构成的“灯塔集群”。此乃全球唯一。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海尔紧盯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前沿,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不断实现产品迭代、产业升级。“旧三样”、“新三样”,我们都能看到海尔的身影。从传统制造走向现代制造,海尔已经是一个全球化企业,一个世界级品牌。海尔是后发工业化国家跨越式追赶的典型案例。
二,开放性创新的典范
“以无界生态共创无限可能”,这不仅是口号,也是精彩的产业实践和市场实践。海尔开放创新与自主创新相结合,以全球化的开放创新带动自主创新,再以自主创新带动国内产业链上下游,形成有竞争力的区域性产业链集群。
海尔将工业园升级成为产业园,整合供应链上下游资源,逐步打破企业边界,联合供应商等利益攸关方,围绕用户需求,共同满足用户需求,打造企业开放性的供应链、产业链。
聚焦用户美好生活、生态共赢,将传统的工业园、产业园、社区等物理空间开放为全球化资源在城市的触点,产业、政府、用户、创客等攸关方共创共享,形成平台化、无边界的产业升级生态圈,最终成为全球最大家电品牌集团。
新生产要素如数据、技术、信息、人才等逐渐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而我国还有很多中小企业没有能力完成数字化转型,海尔集团基于40年制造经验,于2017年首创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开放优势资源,为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数字经济发展提供解决方案,构建了“企业―园区―行业―城市”多维度数字化赋能路径。
自以为非,开放胸怀。创造性破坏,无边界创新。海尔还在继续拓展全球协同创新体系,发挥全球研发中心优势,搭建HOPE创新生态平台,链接全球25万+专家、100万+一流资源,持续不断地输出创新成果,打造开放性前沿技术策源地。
三,全球创牌的典范
一些先行工业化国家,对中国高端制造“脱钩断链”。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关税大战此起彼伏。全球产业链正处在大洗牌、大重构的关键时刻。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如何应对?货物出海必然让位于工厂出海。
此一背景下,海尔走出去的典范意义极为珍贵。
“走出去”——以缝隙产品进入特定市场;“走进去”——进入主流渠道,推出主流产品;“走上去”——成为当地高端主流品牌。“走出去研发、走出去制造、走出去营销”。然后,“本土化研发、本土化制造、本土化营销”,三位一体,步步为营。
海尔在欧洲、亚洲、美洲等多个地区创新推出如朗境X11洗衣机、Combo热泵洗干一体机、超薄冰箱等众多贴合当地市场的产品,实现了市场份额持续攀升以及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
海尔在全球设立了10大研发中心、71个研究院、35个工业园、163个制造中心和23万个销售网络,产品走进10亿用户家庭。
海尔走出去的实践,在全球率先解决了在本地化制造之后出现的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满足定制的“不可能三角”难题。从“Made in China”到“Made in World”,海尔业已成为全球产业链的链主企业,成为中国式跨国公司的一个样板。
对中国企业而言,走出去需要过三道关:了解世界规则、推动合规管理、融入当地文化。海尔走出去的成功实践和经验,对正在筹划的“工厂出海”国内企业,殊为可贵,堪称教材。
四,服务型制造的典范
“海尔是一个制造业企业吗?”这并不是一个头脑简单的提问,而可能是国民经济统计学上面临的新问题。
因为,“制造业服务化”或者“服务型制造业”已是大趋势。
信息化、智能化之后,制造业的行业边界正在被打破。二三产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制造业,服务业,边界越来越模糊。制造业越先进越高端,越是这样。制造过程服务化,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研发、管理、品牌、售后,与制造环节孰轻孰重,已难解难分了。
从职工构成上看,苹果、特斯拉、英伟达、华为、小米,生产线上的工人已不占多数。而国内,海尔无疑是服务型制造的先行者。
消费越来越个性化,大规模生产必须结合个性化定制。制造成为落实服务的手段。卡奥斯是典型的平台服务模式。面向广大中小企业开放海尔的企业资源,输出大规模定制的模式、标准和解决方案,而且搭建起企业、用户、资源的多边市场,形成供给侧服务型改革的新模式、新平台。
而且,海尔还将创业平台面向全球的创业者开放,旗下的海创汇创业者平台上,已汇聚了106万个创业者,3.5万家创投机构,6万多个投资人,20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以及数万家服务机构,平台上的创业成功率达到50%,是行业平均的5倍。目前平台上已孵化了12家上市公司,7家独角兽,107个瞪羚企业和200多家专精特新“小巨人”。
海尔利用制造业优势,向服务业延伸。家电、家居、物联网、生物医学、供应链金融,成为制造与服务融合的“热带雨林”。顶层智慧生活体验平台,面向终端用户,在基层平台和中层产业的基础上,输出全场景、定制化的解决方案,最终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的美好住居生活体验,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指数。
五,人本化企业的典范
四十年来,海尔始终秉持“人的价值最大化”理念不变。
2005年9月20日,海尔创始人张瑞敏提出革命性的人单合一模式。“人”,指员工;“单”,指用户价值;“合一”就是在为用户创造价值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人单合一的基本含义是每个员工都直接面对用户,拥有决策权、用人权、分配权。每一位员工都在创造用户价值,并在为用户创造价值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企业的终极目标是创造用户,只有为用户创造最佳体验、实现用户价值最大化,才能生生不息;企业只有充分调动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员工才能准确把握用户需求并创造出让用户感动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使员工价值最大化;只有员工高效率地为用户创造价值,企业才能真正地为股东创造价值,股东价值最大化。
大企业普遍都面临一个共同的挑战——如何让自身变得更加灵活和敏捷起来?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海尔提出“三新”:
一是新启蒙,即人自主意识的启蒙。海尔集团从“制造产品的平台”转型为“孵化创业家”的平台,让每个人成为自己的CEO。
二是新引擎,即“我经济”的自我进化。“我经济”是个性化经济,是“我体验”经济,需要满足每个人的个性化需求。
三是新价值观,即人的价值最大化。从传统企业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到创建链群合约的生态组织,每个人都可以创造用户价值最大化和自身价值最大化。
“三新”,完整诠释了“人单合一”的全部精髓;“三新”,彻底点燃了每个人的企业家精神和创新之火。
2013年,德国提出“工业4.0”,即智能制造;2023年,德国再次提出“工业5.0”,即以人为本的制造。“人单合一”的实践,使海尔的管理模式创新处在全球最前沿,也为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