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4日,在巴拉圭亚松森拍摄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评审现场,中国代表团向前来祝贺春节申遗成功的代表赠送红包。
2024年12月4日,在巴拉圭亚松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评审现场,大屏幕播放春节宣传视频。
2024年12月4日,春节申遗成功的消息刷爆各大社交网络平台。“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引发广泛关注。2025年是农历乙巳蛇年,春节申遗成功无疑为蛇年新春增添了特别的意义。
2024年12月7日,北京,中国工艺美术馆播放的庆祝春节申遗宣传画。
2024年12月21日,北京,巨大蛇年春节装饰亮相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2025年蛇年,将迎来第一个世界非遗版春节。
2024年12月21日,北京,随着蛇年春节的临近,街头的蛇年主题花灯亮相喜迎新年,喜气洋洋萌态十足,吸引市民拍照打卡留念。
2024年12月8日,南京老门东三条营上空,一条长约80米萌蛇灯彩,萌意十足,其卡通造型设计得极为生动,萌蛇的头部佩戴着造型别致的狮子帽,狮子帽上绘有太阳和月亮,象征着日月同辉。萌蛇吐红信,蛇身缠绕着铜钱,带来满满财气。
2024年12月22日,南京老门东节日气氛愈发浓厚。其中“蛇”元素主题灯组成为景区一大亮点,吸引了无数游客观赏。
春节是迄今为止流传历史最久、流传地域最广、过节人数最多的中国节日,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民族第一大节。“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作为岁首新年,春节在中国已经走过了三千多年的历程。
2024年12月21日,北京,高密面花亮相中国工艺美术馆。面花又叫花饽饽,每逢传统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制作形态各异的饽饽,用来观赏、供奉、馈赠亲朋。
2024年12月3日,北京,北京稻香村(零号寻宝馆)内销售的蛇宝福糕、红鲤福糕等“金蛇献瑞”系列限定产品。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春节申遗成功,充分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球影响力和独特魅力。
2024年12月22日,浙江绍兴,随着2025蛇年将至,店铺纷纷把蛇年装饰品和新春福字等摆上店铺首位。
2024年12月10日,吉林省延边州,延吉市第十三幼儿园开展了以“画说中国年”为主题的活动。幼儿绘画蛇年百福图。
春节,这个中华文化中最古老、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影响力正日益走向世界。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将春节视为法定节假日,全球大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以各种形式庆祝农历新年。春节所蕴含的和平、和睦、和谐的文化精神,对全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
2024年11月22日,在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分公司,集邮爱好者展示刚购买的《蛇跃涌春》《灵蛇送福》贺年专用邮票。
2024年12月21日,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创店内销售的2025年《故宫日历》。
2024年12月18日,“蛇行新岁——石湾陶艺迎春展”在沈阳宋雨桂艺术馆盛大开幕,展示近百件精选石湾陶器,包括神话、历史人物、十二生肖等系列。
至此,中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除了春节,中国还有哪些非遗瑰宝?一起随文了解下吧。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36项)
2023年11月3日晚,广州,粤昆合演戏曲《白蛇传》中演出的折子戏昆剧《游湖》。
1、昆曲(列入年份 2008年)
昆曲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公元14~17世纪)。昆曲的唱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对中国近代的所有戏剧剧种,如川剧、京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2024年7月28日,江苏扬州,江都区仙女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正在扬州非遗珍宝馆内参观,了解学习中国古琴的文化内涵。
2、古琴艺术(列入年份 2008年)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古琴一直占据着一个重要地位,和中国的书画、诗歌以及文学一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古琴是中国独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从早期的文学作品以及考古发现中,可以得知古琴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2022年12月24日晚,乌鲁木齐,大型音舞诗画《木卡姆印象》在新疆艺术剧院木卡姆艺术团剧场上演。
3、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列入年份 2008年)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是流传于中国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各种木卡姆的总称,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除维吾尔木卡姆的主要代表《十二木卡姆》外,还流传着《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
2018年11月10日,甘肃张掖,内蒙古自治区长调民歌非遗传承人、蒙古族长调歌唱家夏格德尔向100多名蒙古族长调民歌传承人传授长调民歌唱法。
4、 蒙古族长调民歌(列入年份 2008年)
长调是一种与盛大庆典、节日仪式有关的表达方式,婚礼、乔迁新居、婴儿降生、马驹标记等活动上,都能听到长调的演唱。包含摔跤、射箭和马术比赛的狂欢运动会“那达慕”大会上,更能听到长调。
2024年6月13日,湖北恩施,一位篆刻非遗传承人在湖北恩施女儿城展示篆刻技艺。
5、中国篆刻(列入年份 2009年)
中国篆刻是以石材为主要材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的一门独特的镌刻艺术。它由中国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2022年1月16日,山东省滕州市,王楼木版年画第十一代传承人王振军在印制木版年画。
6、中国雕版印刷技艺(列入年份 2009年)
雕版印刷技艺是运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或图案,再用墨、纸、绢等材料刷印、装订成书籍的一种特殊技艺,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比活字印刷技艺早400多年。它开创了人类复印技术的先河,承载着难以计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在世界文化传播史上起着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
2022年1月24日,杭州滨江区虎年春节画年画和写春联。
7、中国书法(列入年份 2009年)
中国书法通过汉字书写,在完成信息交流实用功能的同时,以特有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融入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从而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人格精神与性情志趣。中国书法伴随着汉字的产生与演变而发展,历经3000多年,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2024年12月7日,北京,新年临近,在中国工艺美术馆,蛇主题剪纸等文创首发上市受热捧。
8、中国剪纸(列入年份 2009年)
中国剪纸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一种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3年4月9日,云南丽江,木府(丽江古城博物院)。三清殿屋檐下的彩绘木制榫卯结构。
9、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列入年份 2009年)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是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木构件的主要结合方法,以模数制为尺度设计和加工生产手段的建筑营造技术体系。营造技艺以师徒之间言传身教的方式世代相传,沿承了7000多年,遍及中国全境,并传播到日本、韩国等东亚各国,是东方古代建筑技术的代表。
2014年7月29日,江苏省南京市,南京云锦研究所的工人在大花楼木织机上织造云锦。
10、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列入年份 2009年)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存续着中国皇家织造的传统,是中国织锦技艺最高水平的代表。它将“通经断纬”等核心技术运用在构造复杂的大型织机上,由上下两人手工操作,是人类非凡创造力的见证。
2019年6月6日,端午节将至,河南洛阳,栾川老君山,由上万枚手工包制的槲包绘成“飞龙在天”亮相。
11、端午节(列入年份 2009年)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端午节是蕴涵独特民族精神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对中国民俗生活有重大影响。
2017年6月11日,沈阳,在辽宁大剧院文化广场,文化遗产展演异彩纷呈。非物质文化遗产朝鲜族农乐舞。
12、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列入年份 2009年)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是集演奏、演唱、舞蹈于一体,反映传统农耕生产生活中祭祀祈福、欢庆丰收的民间表演艺术。舞蹈具有生态、淳朴、粗犷、和谐的特征。
2018年3月1日,湄洲岛正殿妈祖金身在妈祖故里湄洲岛巡安绕境布福。自古以来,湄洲岛东蔡村境内的上林宫和上英宫在每年春节正月初十至十四期间,都会将正殿妈祖金身请回去绕境巡安布福。
13、妈祖信俗(列入年份 2009年)
妈祖信俗是以崇奉和颂扬妈祖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为核心,以妈祖宫庙为主要活动场所,以习俗和庙会等为表现形式的民俗文化。该信俗传播到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承至今。
2019年11月13日,呼和浩特,内蒙古自治区优秀乌兰牧骑展演开幕。乌兰牧骑演员表演呼麦组合《金鞭滑落的地方》。
14、蒙古族呼麦歌唱艺术(列入年份 2009年)
呼麦是蒙古族人创造的一种神奇的歌唱艺术:一个歌手纯粹用自己的发声器官,在同一时间里唱出两个声部。在中国各民族民歌中,它是独一无二的。作为一种特殊的民间歌唱形式,呼麦是蒙古族人杰出的创造。
2023年7月3日,展现世界遗产城市福建泉州文化艺术保护传承成果的海丝世遗之夜演出在泉州大剧院举行。来自泉州南音乐团和泉州艺术学校的演员在晚会上表演南音《百鸟归巢》。
15、南音(列入年份 2009年)
南音是集唱、奏于一体的表演艺术,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南音用泉州方言演唱,主要以琵琶、洞箫、二弦、三弦、拍板等乐器演奏,以“乂工六思一”5个汉字符号记写乐曲。现存的3000余首古曲谱,保留了自晋(公元265年至420年)起至清(公元1644年至1911年)历代不同类别的曲目。
2024年10月16日,青海黄南州,同仁市仁俊画院,画师在给热贡唐卡上色。
16、热贡艺术(列入年份 2009年)
热贡艺术主要指唐卡、壁画、堆绣、雕塑等佛教造型艺术,是藏传佛教的重要艺术流派。它承载着热贡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是相关社区广大民众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9年7月26日,佛山,女大学生正在学习传统的缫丝技术,及蚕桑丝织技术研学课程。
17、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列入年份 2009年)
蚕桑丝织是中国的伟大发明,包括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生产技艺,其间所用到的工具和织机,以及由此生产出来的丝绸产品等。它对中国历史作出了重大贡献,并通过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2009年12月1日,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
18、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列入年份 2009年)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至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龙泉窑烧制的“粉青”“梅子青”厚釉瓷,淡雅、含蓄、敦厚、宁静,是中国古典审美情趣的表现。
2022年9月19日,安徽宣城,手工宣纸制作过程。
19、宣纸传统制作技艺(列入年份 2009年)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宣纸是传统手工纸的杰出代表,具有质地绵韧、不蛀不腐等特点。自唐代(公元8世纪初)以来,它一直是书法、绘画及典籍印刷的最佳载体,至今仍不能为机制纸所替代。
2022年5月14日,陕西省西安市,大唐芙蓉园东仓鼓乐举办演出。
20、西安鼓乐(列入年份 2009年)
西安鼓乐是流传在西安及周边地区的鼓吹乐。乐队编制分敲击乐器与旋律乐器两大类,演奏形式分为坐乐和行乐。至今使用着唐(公元618年至907年)、宋(公元960年至1279年)时期俗字谱的记写方式。乐曲结构庞大、风格典雅,是中国传统器乐文化的典型代表,对研究中国古代音乐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
2024年11月16日 ,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广府童谣湾区颂”——广府童谣嘉年华在永庆坊启动。现场有广府童谣、少儿粤剧、粤语歌曲等表演。图为粤剧表演。
21、粤剧(列入年份 2009年)
粤剧是用粤语演唱的戏剧样式,有300余年的历史。粤剧吸纳了多元的音乐、戏剧元素,将梆子、二黄声腔与粤方言音韵予以完美结合,创造性地拓展了中国戏曲的艺术表现。
2024年6月19日,在甘肃省定西市岷县十里镇大沟寨的花儿会现场,来自各地的民间花儿歌手和花儿爱好者汇聚山林间赛唱“洮岷花儿”,漫山遍野成了“花儿”的海洋。
22 、花儿(列入年份 2009年)
花儿产生于明代初年(公元1368年前后),是流传在中国西北部甘、青、宁三省(区)的汉、回、藏、东乡、保安、撒拉、土、裕固、蒙等民族中共创共享的民歌。因歌词中把女性比喻为花朵而得名。
2024年5月19日,新疆克州阿克陶县,2024年“5·19中国旅游日”新疆主会场活动启动仪式在帕米尔高原上的白沙湖景区举行。图为演员演唱英雄史诗《玛纳斯》。
23、玛纳斯(列入年份 2009年)
柯尔克孜史诗《玛纳斯》传唱千年,是中国三大史诗之一,其演唱异文繁多、篇幅宏大,其中最有名的是玛纳斯及其后世共8代英雄的谱系式传奇叙事,长达23.6万行,反映了柯尔克孜人丰富的传统生活,是柯尔克孜人的杰出创造和口头传承的“百科全书”。
2020年10月14日,青海省杂多县第二民族完全小学自2016年起组建格萨(斯)尔文化传承班,这其中包括环保班级、格萨尔书法班级、哈达说班级等九种类型。图为该校小学生表演格萨(斯)尔史诗说唱艺术。
24、格萨(斯)尔(列入年份 2009年)
《格萨(斯)尔》是关于藏族古代英雄格萨尔神圣业绩的宏大叙事,史诗全面反映了藏族以及其他相关族群关于自然万物的经验和知识。
2024年11月30日,贵州黔东南州,3000多名侗族群众在从江县第十七届侗族大歌节活动上演唱侗族大歌。
25、侗族大歌(列入年份 2009年)
侗族大歌是无伴奏、无指挥的侗族民间多声部民歌的总称。包括声音歌、叙事歌、童声歌、踩堂歌、拦路歌。
2024年10月7日,传统八大藏戏之一《诺桑王子》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扎什伦布寺内上演,吸引僧俗民众观看。
26、藏戏(列入年份 2009年)
藏戏是戴着面具、以歌舞演故事的藏族戏剧,形成于14世纪,流传于青藏高原。藏戏原来流传于民间,由艺人口传心授在广场或寺院中演出,后来建立了专业剧团,出现了舞台演出形式。
2024年8月19日,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中医院的医生为患者做针灸治疗。
27、中医针灸(列入年份 2010年)
针灸是传统中医的一种医疗手段,除在中国得到广泛应用之外,在东南亚、欧洲和美洲地区也有实践。
2021年7月15日晚,“迎世遗 传文脉”文艺精品展演——经典京剧《白蛇传》在福州凤凰剧院上演。
28、京剧(列入年份 2010年)
京剧是一种融合了唱、念、做、打的表演艺术。京剧被视为中国传统社会戏曲审美理想的集大成者,并且作为中国文化遗产得到广泛认可。
2024年1月11日,山东枣庄,山亭区皮影艺人邢如雨雕刻的动物蛇形象。
29、中国皮影戏(列入年份 2011年)
中国皮影戏是一种以皮制或纸制的彩色影偶形象,伴随音乐和演唱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皮影艺人在幕后用木杆操控影偶,通过光线照射在半透明的幕布上创造出动态的形象。
2024年7月19日,江苏省宿迁市,苏宿工业园区圆融社区爱心暑托班的非遗课堂上,小朋友在学习制作算盘。
30、中国珠算(列入年份 2013年)
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珠算”一词最早见于汉代徐岳撰《数术记遗》,明代得到普遍推广。明代以后,中国珠算先后传到日本、朝鲜、东南亚各国,近年又逐渐流行于美洲。珠算是中华民族的重大发明,在人类科技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2024年5月11日,北京,中国农业博物馆二十四节气书房内销售的文创产品。
31、二十四节气(列入年份 2016年)
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8年11月29日,西藏拉萨,一位藏族患者在进行药浴治疗。
32、藏医药浴法(列入年份 2018年)
藏医药浴法,藏语称“泷沐”,是藏族人民以土、水、火、风、空“五源”生命观和隆、赤巴、培根“三因”健康观及疾病观为指导,通过沐浴天然温泉或药物熬煮的水汁或蒸汽,调节身心平衡,实现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传统知识和实践。
2022年5月1日,湖北,全民运动浪潮兴起,市民体验太极等活动。
33、太极拳(列入年份 2020年)
太极拳是基于阴阳循环、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养生观念,以中正圆活为运动特征的传统体育实践。太极拳注重意念修炼与呼吸调整,以五步、八法为核心动作,以套路、功法、推手为运动形式,通过对动静、快慢、虚实的把控,达到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目的。
2024年11月24日,厦门海沧,石塘送王船民俗活动。巡境踩街中的蜈蚣阁方阵。
34、送王船(列入年份 2020年)
送王船是广泛流传于中国闽南和马来西亚马六甲沿海地区的禳灾祈安仪式。在闽南,大多每三或四年在秋季东北季风起时举行;在马六甲,则多在农历闰年于旱季择吉日举行。
2024年9月25日,安徽六安,位于裕安区独山镇的“六安瓜片”国家级非遗展示中心里,茶农演示传统制茶工艺“拉老火”。
35、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年份 2022年)
饮茶和品茶贯穿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体现了中国人所秉持的谦、和、礼、敬的价值观,对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并通过丝绸之路促进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2023年1月20日,广西梧州,万秀区夏郢镇古藤村的村民沿袭传统的过年风俗,打扫房前屋后,在自家门头贴春联、合影全家福、放鞭炮,喜迎新年,祈求来年农业风调雨顺、丰产丰收,村民生活富裕。
36、春节(列入年份 2024年)
丰收祭祀是春节最初的起源,人们往往在岁末年初之时总祭诸神,体现出古人对自然的礼敬和对农事的重视。
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项)
2024年11月1日,农历十月初一是传统的羌历新年,一场非遗巡游展演在四川茂县举办。图为非遗巡游展演现场。
1、羌年(列入年份 2009年)
羌年是中国四川省羌族的传统节日,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祝活动。节日期间,羌族人民祭拜天神、祈祷繁荣。
2024年12月10日,北京,观众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参观近日开幕的“黎华锦簇,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保护成就展”。非遗传承人正在展示织造技艺。
2、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列入年份 2009年)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中国海南省黎族妇女创造的一种纺织技艺。作为黎族文化的载体,黎锦的传统纺织技艺是黎族文化遗产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2016年4月14日,福建宁德,寿宁县下党乡,中国单拱跨最长的贯木拱廊桥—鸾峰桥。
3、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列入年份 2009年)
中国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是采用原木材料,使用传统木建筑工具及手工技法,运用“编梁”等核心技术,以榫卯连接并构筑成极其稳固的拱架桥梁技艺体系。
2024年7月3日,新疆乌鲁木齐市,各族群众在南湖市民广场欢跳麦西热甫。
4、麦西热甫(列入年份 2010年)
麦西热甫是维吾尔族人民文化传统的最为重要的承载者。完整的麦西热甫活动包括一系列丰富的习俗和表演艺术,如音乐、舞蹈、戏剧、民间艺术、杂技、口头文学、饮食及游戏。
2022年7月6日,福建泉州,中山路金鱼巷,游客在水密隔舱福船前拍照,感受海上丝绸之路的海洋文明。
5、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列入年份 2010年)
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发展于中国南方的福建省,它使具备水密隔舱的海轮建造成为可能。如果航行途中一两个船舱偶然受损,海水不会涌进其他船舱,而船也会继续漂浮。
2024年9月14日,北京,国家博物馆藏,毕昇活字印刷版复原模型。该印刷方法主要流程为: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
6、中国活字印刷术(列入年份 2010年)
中国的木活字印刷术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印刷技术之一,浙江瑞安保持了这门技术,那里依然使用这种技术编印谱牒。
2022年8月25日,济南,第七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舜耕国际会展中心开幕,博览会展示赫哲族伊玛堪曲艺说书。
7、赫哲族伊玛堪(列入年份 2011年)
伊玛堪是中国东北部赫哲族人民世界观和历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伊玛堪用赫哲语叙述,采用诗歌和散文的形式,由许多独立曲目组成,描述部落联盟与战争,包括赫哲族英雄战胜恶魔和入侵者的故事。
2024年9月12日,福建泉州,泉州木偶剧院的演员们在演绎提线木偶戏《元宵乐》。
优秀实践名册(1项)
1、 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列入年份 2012年)
福建木偶戏是我国木偶表演艺术的杰出代表,自公元十世纪始在泉州、漳州及周边地区广泛传播,其表演技法精湛、传统剧目和音乐唱腔丰富、偶像造型艺术精美绝伦。
本文图片:新华社、视觉中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