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2日,上海师范大学七十周年校庆历史学科论文集首发仪式暨历史学科发展座谈会于当日下午在上海师范大学徐汇校区西部第二报告厅隆重举行。本次活动由上师大人文学院和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办,历史系、世界史系与古籍整理研究所承办。沪上各校专家济济一堂,旨在检阅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学科成立70年来所取得的学术成果,共谋学科发展大计。
上海师范大学七十周年校庆历史学科论文集新书揭幕仪式
上海师范大学建校七十年以来,历史学科作为学校的传统优势学科,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1980年,历史系作为全国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开始招收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1984年,“古籍整理与研究所”成功获批上海市首批重点学科,成为学校建校以来第一个重点学科。进入新世纪以来,历史学科发展驶入快车道。2000年,中国近现代史率先获得博士点;2003年,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设立;2006年,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设立。2011年,世界史升级为一级学科博士点,并于2018年成立世界史系,开始独立招收本科生。作为“老字号”的上海市重点学科,历史学科先后入选上海市高校一流学科、上海市高原学科、教育部一流本科建设“双万计划”。除学科建设取得的累累硕果以外,七十年来,历史学科还建成了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全国高校古委会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区域与国别研究基地非洲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家级科研教学基地。历史学科所属的上海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上海首家重点智库全球城市研究院,也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誉。
2024年12月,为庆贺上海师范大学建校以及文史学科创建70周年,历史系、世界史、古籍整理研究所共同编辑出版了《历史学科教师论文集》。论文集分为三卷(中国史卷、世界史卷以及历史文献卷),在整体框架上包含总序、前言、目录、正文。论文集开篇以丰富的照片及图片向读者直观展现了历史学科的成长发展路径,包括自学科创建以来的师生留影,教师们所参与的学术活动、学科所获得的奖项证书、所出版的期刊文献,还有学科最为关心的人才培养及教学实践的相关留念。中国史卷包含内容丰富,涉及古代政治史、近代经济史、思想文化史、对外关系、敦煌学、上海城市史、历史地理研究等,时间跨度长;学科教学研究也彰显了历史系“立足上海、放眼世界、培育师资、服务国家”的根本宗旨;世界史卷的栏目设置凸显了世界史系的研究特色,分别为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世界近现代史、世界区域与国别史、外国史学史与史学理论四个部分。具体内容涉及妇女史、概念史、政治制度史、社会文化史、非洲史、东亚关系史以及史家思想研究等;历史文献卷以古籍版本的考证为主,也涉及隋唐、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及国家治理,以传统史籍的整理与研究为学术特色。
《上海师范大学七十周年校庆历史学科论文集》
会议开幕式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党委书记潘黎勇主持。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陈恒、上海市历史学会会长章清、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董丽敏、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分别致欢迎辞。陈恒回顾了历史学科创立的关键历程,肯定了学科70年来取得的累累硕果。他认为上师大历史学科拥有优良的传统与底蕴,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也同时指出人文科学目前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勉励历史学科要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加强人才培养、提升科研层次。上海历史学会会长章清认为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学科有三大贡献:贡献于上海——为上海中小学的师资队伍输送了教育骨干、优秀人才;贡献于上师大——使其获得了良好的学术声誉;贡献于学科建设——历史学科几代学者共同努力,在多个学术领域都有所建树,在全国范围内也是可圈可点。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董丽敏认为上师大历史学科不仅打造了自己的学术传统,还组建了具有竞争力的学术团队。历史学科教研并重,发扬了师范传统。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向与会嘉宾分享了历史学科的故人、故事,介绍了为学科早期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前辈学者。他建议历史学科未来要培育标志性的人才和成果,勉励年轻老师站稳讲台,保持传统优势,积极学术创新。
活动现场
《历史学科论文集》的首发仪式由上海师范大学社科处处长姚潇鸫主持。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徐茂明介绍了论文集的编纂宗旨、编选背景及过程。他提出,论文集的编纂在于总结系史,梳理学脉,保存文献,传承师道。这里的学脉和师道具体表现为老一辈学者们求真求实,家国情怀;爱生重教,为国育才;文人相亲,携手并进,为后辈学者立下标杆。最后他提倡历史同仁顺应时代需求,不断开拓创新。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郭长刚、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梁志、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党委书记瞿骏、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原所长顾宏义、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吕健等嘉宾作主题发言,祝贺论文集顺利出版。郭长刚认为论文集是厚重的学术凝练,是学术传承的具象展现,为其他学科的发展树立了良好的标杆。他还回顾了华师大与上师大之间的深厚渊源,对上师大历史学科的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梁志再次回顾上师大与华师两校的渊源,赞赏上师大历史学科的迅猛发展。瞿骏认为上师大历史学科拥有深厚的学术积淀,同时也肯定了上师大在师范基础教育培养中所做出的重要贡献。顾宏义高度赞扬了上师大古籍整理研究和人才培养所取得的显著成就。吕健认为上师大不仅培养了大批优秀教师,也为出版业输送了大量人才,并期待以后能和上师大教师团队开展更多合作。陈闵梁代表中西书局祝贺上师大七十周年校庆以及历史学科建立七十周年。中西书局自2016年与上师大开展出版合作以来,已经出版了一系列重要历史研究著作,祝愿历史学科未来发展再创辉煌。
论文集发布会后的学科发展座谈活动由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钟翀主持。历史系唐力行教授、周育民教授、曾维华教授,世界史系裔昭印教授、徐善伟教授,古籍整理研究所虞云国教授、汤勤福教授、张剑光教授先后发言。唐力行回顾了在上师大工作的点点滴滴和学科建设道路上的筚路蓝缕。他肯定了上师大老师们的辛勤劳动和团结氛围,勉励青年教师继续发扬先辈们的开创精神。周育民谈及自己在上师大学习和工作40年以来的感想,认为历史学科人际关系融洽,团结和谐。他希望年轻一代的学者能够保持这种风气,未来大有希望。曾维华对上师大历史学科目前的成就表示认可和感到欣慰,并强调了历史学科在上师大的重要地位。裔昭印回顾了自己在上师大的工作经历,肯定了老先生们对历史学科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她认为论文集的出版是对历史学科建设的阶段性总结。徐善伟回顾了工作生涯中给予自己关心和支持的上师大历史系前辈学者,他认为上师大历史学科领导包容、同事和睦、学风扎实、学科发展具有前瞻性。虞云国谈及学科传承与弘扬,认为青年教师要始终铭记和弘扬史学前辈的贡献与成就,同时还要做好自己的研究,这样才能立住脚,未来才走得稳。汤勤福认为历史学科的发展离不开所有同仁共同的努力,要打造老中青组合团队,共同奋斗。张剑光认为在继承学科优秀学术传统基础上,要继续加强中国史、世界史以及古籍所的学科建设,以推动学科发展并为社会和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嘉宾自由发言环节由上海师范大学世界史系张忠祥教授主持,全体与会嘉宾各抒己见。人文学院副院长姚霏教授、历史系邵雍教授、高红霞教授、洪煜教授、尹玲玲教授、崔红芬教授,世界史系陆伟芳教授、梁民愫教授,古籍整理研究所燕永成教授等相继为历史学科的发展进言献策,座谈会在大家的热情讨论中圆满结束。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蔡萌做会议总结,她向长期以来关心和帮助历史学科发展的兄弟院校表示衷心感谢,表示历史学科将继续秉承优良传统,发挥学术优势,不断深化学科建设,迈向新的征程,取得更大成就。
上海师范大学70周年校庆历史学科论文集首发式暨历史学科发展座谈会的圆满落幕,标志着历史学科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坚实步伐。通过论文集的出版,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学科的研究成果将得到更广泛的展示,进一步推动学术交流与合作。通过座谈,学界精英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历史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交流宝贵经验,凝聚智慧共识。展望未来,历史学科全体教师将继承前辈学者的治学教育精神,推动学科在新时代薪火相传,同时继续为国家重大战略提供历史经验和学术支持,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贡献智慧与力量。
与会学人合影
附录:上海师范大学中国史、世界史、古籍所简介
上海师范大学中国史学科在程应镠、魏建猷、张家驹等老一辈学术名家的带领下,在宋史、古籍整理、中国近代社会史、会党与秘密结社史等领域有着优良的学术传统和科研传承。通过几代学人的努力,目前,学科下设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历史文献学、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历史地理学、专门史6个方向。近十余年来,学科成员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文290余篇,出版著作150余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共47项,其中国家重大项目7项。近年来,学科在发扬传统学术优势的同时,积极回应国家战略需求,在“长三角一体化”历史文化研究、“一带一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慰安妇”问题研究领域均有突出表现。其中,学科出版江南社会文化系列研究成果36种,连续举办江南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17届,《江南社会历史评论》杂志入选CSSCI集刊,连续出版25期,成为国内外江南区域社会史研究最为稳定的学术平台;创新海派文化研究和传承平台,成立“新时代海派文化研究中心”,出版《都市文化研究》CSSCI集刊29期;挖掘上海红色文化资源,打响党的诞生地文化品牌。学科以“三大文化”为纽带,结合长三角城市地图、长三角生态环境等历史地理学研究领域,为长三角一体化寻找历史文化依据,进而建立起反映中华文明全时空传承机制的历史学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世界史学科在陶樾、徐孝通、吴成平、叶书宗等知名教授的开拓下,凝练出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世界近现代史、世界地区与国别史、外国史学史与史学理论四个专业方向。近年来,学科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优化学科布局,形成了文明交流互鉴与区域国别研究、全球城市治理与都市文化研究、人类历史重大理论问题与话语体系建设等多个颇具特色和优势的研究阵地。学科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人才梯队结构与质量持续优化。近十年来,学科成员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文230余篇,出版著作70余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9项,其中国家重大项目12项。学科拥有并依托多个高水平平台,其中“非洲研究中心”是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外交部“中非智库10+10合作伙伴计划”参与单位。学科所属“全球城市研究院”系上海市首家重点智库,建有上海市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基地“人类历史重大理论问题话语体系建设”、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创新团队(文明交流互鉴视野下的区域国别研究团队)、另有“光启国际学者中心”、“亚洲文明研究中心”、“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区域国别研究出版中心”等支撑平台和基地。学科主办CSSCI来源集刊《新史学》、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世界历史评论》,联合创办《全球城市研究(中英文)》支持跨学科研究,另有《非洲经济评论》、《妇女与性别史研究》、《亚洲文明》等有一定学术与社会影响力的刊物。一个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自主的世界史学科已然形成。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在历史系古籍整理研究室和中文系《汉语大辞典》编写组基础上,于1983年组建。40余年来,古籍所始终致力于古籍整理与研究工作,形成以唐宋文献整理与研究为主的学术特色,完成了《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点校、《中华大典·历史典》唐宋总部、《全宋笔记》等编纂和整理。建所以来,古籍所同仁完成各类撰著100余种,获得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各类奖项数十次,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0余项,其中重大项目6项。2011年,“《全宋笔记》编纂整理与研究”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2023年,朱瑞熙教授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界最高荣誉“上海市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学术贡献奖”。古籍整理研究所为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做出重要贡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