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以来连续四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对下一年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作出部署。不过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并未提及地方债问题。
比如,2023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 2024 年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时,重点提到三个领域,分别是房地产、地方债务和中小金融机构。而 2024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 2025 年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时,没有再提 " 地方债务 ",但保留了房地产和中小金融机构。
为何此次会议不再提地方债务问题?
长期研究地方债问题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毛捷告诉第一财经,从近十多年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相关表述来看,当地方债风险缓释时一般不会在会议中提及地方债问题。今年 11 月份中国推出总额 12 万亿一揽子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组合拳,使得地方债风险明显缓释,这应该是此次会议通稿没有强调地方债务问题的原因。
" 经中央同意,近期一揽子化债方案落地实施,地方化解隐性债务风险压力大幅减轻。化债工作正按此前部署正逐步推进,因此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通稿没有再提及,因为化债工作按既定安排推动即可。"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温来成告诉第一财经。
毛捷强调,此次会议没有提地方债问题,并不意味着不重视这一问题。事实上解决地方债务问题并非一蹴而就,而需要标本兼治,从全口径监测地方债务、推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转型、健全央地财政关系等多方面,进行系统性设计和整体推动,来逐步解决。
近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统筹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增加地方自主财力。
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深化财税改革任务中,明确提出要完善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建立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监管体系和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加快地方融资平台改革转型。
目前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主要是地方政府借融资平台公司举借,因此需要剥离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 " 政府融资 " 职能,推动其市场化转型。这项工作并不容易。不过随着近些年地方政府通过发行政府债券置换隐性债务,以及对平台公司融资收紧,地方融资平台转型有所加快,越来越多的城投公司宣布退出政府融资平台名单。
毛捷表示,加快推动地方融资平台改革转型依然难度较大。目前还很难严格界定政府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权责边界。实践中,两者关系模糊,地方政府作为甲方,经常下场,直接干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乙方)的经营等,以完成政府交代的工作。这也使得乙方成为一个特殊的市场主体,承担政府融资职能或一些社会职能,即 " 乙方上位 "。
他接着说,这使得甲乙双方不再是单纯的政府和企业之间关系,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就有了政府隐性担保,从而做出些短视行为,比如违法违规举债形成隐性债务,甚至一些城投公司去海外高息举债。平台公司这些短视行为带来债务增加,时间长了甚至转变为政府或有债务或隐性债务,最终又需要周期化债,形成死结。这需要引起重视。
而解决上述问题,正需要相关体制机制变革,以进一步打破政府兜底预期,分类推进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推动形成政府和企业界限清晰、责任明确、风险可控的良性机制,促进财政可持续发展。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认为,要充分利用化债腾出的时间窗口,构建债务管理的长效机制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看,此轮改革短期要增加地方自主财力,但是从根本上看改革的核心是上移事权和支出责任至中央政府,避免地方政府承担过多的支出责任,从而减少隐性债务的举债动机。
根据财政部介绍,2024 年至 2028 年五年间将共计发行 10 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券置换隐性债务。根据中国债券信息网数据,截至 12 月 14 日,2024 年地方已经成功发行了 2.8 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于置换隐性债务。按计划,2025 年将有 2.8 万亿元化债额度待发。
(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 )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