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穿中国东中西部的长江经济带不仅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区域。2024年12月12日,华东师范大学发布了《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24)》,该指数已经连续发布十年,持续揭示长江经济带在协同发展中的最新成果与面临的挑战。此次发布的数据显示,绿色转型和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双轮驱动,但区域发展不均衡、生态保护压力加大等问题依然显现。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将决定长江经济带未来发展的走向。
2024年12月6日,重庆奉节县,船只航行在长江瞿塘峡段水域。视觉中国 图
长江经济带协同现状:生态协同仍是薄弱环节
长江经济带覆盖11个省市,人口和经济总量占全国近一半,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区域。2024年,长江经济带的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14.61万亿元,占全国外贸总值的45.2%,创下历史新高,凸显了其在国家经济中的关键地位和强大活力。
然而,长江经济带的协同发展面临挑战。尽管在经济、科技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取得显著进展,生态协同仍然是薄弱环节。《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24)》数据显示,四大领域的得分存在明显不平衡。经济领域得分为54.45分,科技创新为38.40分,交通服务为62.57分,生态领域仅为17.73分,显示出绿色发展滞后。
进一步分析四大领域之间的关系,经济、科技创新和交通服务的协同较为紧密,相关系数均超过0.85,表明这些领域发展密切。但生态协同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系数仅为0.14,较去年有所下降,反映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不稳定性。
生态协同得分的短板揭示,长江经济带在推动经济和科技创新的同时,亟须解决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各地需更加重视绿色发展,寻求经济与生态保护的平衡点。同时,通过科技创新优化产业和能源结构,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提升高质量发展,将是未来的关键任务。
数字经济:区域生产力提升的强劲引擎
随着全球科技迅猛发展和产业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已成为长江经济带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24)》指出,数字经济不仅显著推动了城市间协同发展,还在数字技术、信息基础设施和电子商务等领域表现出强劲增长。尤其是在长三角区域,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在数字化产业链、科技创新和大数据应用等方面已走在全国前列。
上海充分发挥全球金融中心优势,推动金融科技和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广泛应用,形成了完备的数字经济生态系统,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杭州依托阿里巴巴等企业引领,打造了以数字零售、电商、物流和支付为一体的数字产业链,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数字经济创新的标杆。南京作为长三角的科技创新重镇,加强数字技术与创新融合,推动智慧城市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区域的数字经济水平。
然而,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发展并不均衡,区域差异依然显著。在长三角地区遥遥领先的同时,中西部地区的数字化转型依然滞后。许多中西部城市面临数字基础设施薄弱和数字人才匮乏的问题。这种“数字鸿沟”不仅制约了这些地区的高质量发展,还加剧了区域间的不平衡。如何缩小差距,加速数字经济普及与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任务。
绿色转型: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支撑
长江经济带的绿色转型是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议题之一。《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24)》显示,尽管该地区在绿色转型方面已取得一定进展,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仍然突出。长江经济带部分城市,特别是中西部城市,绿色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单一且污染较重,面临较大生态压力。
推动绿色转型,长江经济带不仅要依赖政策推动,更需要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加速绿色发展。发展绿色技术、能源高效利用技术和环保产业技术,明显有助于传统产业实现绿色转型与提质增效。通过绿色产业与传统产业的有机结合,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提升区域绿色经济水平,而科技创新在这一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共享绿色技术与创新成果也能够提升整体生态效益,缩小区域间差距。长江经济带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基础,尤其是数字经济和绿色能源领域发展迅速,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加速传统产业绿色转型。
协同发展能力指数:揭示区域差距与优化路径
《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24)》的数据显示,2024年,长江经济带城市综合协同能力的平均得分为15.87分,比2023年增长了3.52%。12分以上的城市数量从2023年的65座增至75座,占比达68.18%。这一变化表明,长江经济带在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
长江经济带的城市协同发展呈“橄榄型”结构。从指数研究报告看,上海的协同发展能力以68.57分位居第一,连续十年位居榜首,龙头作用显著。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先进的产业布局令上海成为区域内其他城市的榜样和引领者。杭州和南京作为高级区域中心城市,也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方面表现突出,推动了区域内部的协同合作,并深化与周边城市的互动,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然而,中西部地区如达州、黄冈等城市,虽然具备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优势,但在产业结构、科技创新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滞后,制约了其发展潜力。许多中西部城市尚未形成有效的协同发展机制,与长三角、成渝等发达区域的差距逐渐拉大。
因此,长江经济带亟须加强中西部地区的协同发展,推动城市间的优势互补。一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应通过精准的政策设计,推动中西部的数字化转型,提升产业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能力。通过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加速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缩小与沿海城市的差距。另一方面,长江经济带城市间应加强资源共享与合作,长三角地区可以通过共享科技创新资源和推动产业协同,帮助中西部提高产业结构层次和竞争力。此外,还应加强地区间人才交流与培训,引导更多创新型人才进入中西部,提升其科技创新能力。
长江经济带城市综合协同能力得分排名
图片为作者自绘
政策建议:五项行动推动经济与生态双重突破
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政策引导至关重要。《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24)》提出了五项政策建议,旨在突破绿色与数字化瓶颈,促进共同富裕。
首先,继续推进长江大保护战略,优化生态保护机制,确保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推进。重点是加大对生态恢复的支持,提升执法监管能力,保障长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其次,推动科技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构建跨区域创新共同体,提升整体创新能力。同时,通过支持创新型企业、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加速数字经济与绿色产业融合,促进技术与资本合作,缩小发展差距。
此外,建议加大对中西部城市的扶持,特别是基础设施和数字经济建设。加强这些城市的协同发展能力,创造更多经济发展机会,帮助其追赶沿海城市。并且,重视长江文化的传承。加强文化保护与传承,不仅能增强区域文化认同,还能推动文化旅游等产业,注入新的经济动能。
这些政策建议的核心目标在于通过协同发展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双重突破。随着长江经济带各区域不断强化协同,深化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生态保护的相互融合,长江经济带将更加高效地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
(本文作者易臻真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副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研究员)
-------
“长三角议事厅”专栏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和澎湃研究所共同发起。解读长三角一体化最新政策,提供一线调研报告,呈现务实政策建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