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获悉,《石涛与扬州》新书发布会近日在扬州何园举行,该书由北京大学教授朱良志与扬州市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长徐亮主编,广陵书社出版,集结了众多学者对石涛在绘画、书法、叠石等多个方面实践创作的研究。
作为明末清初的绘画大家,“清初四僧”之一的石涛(1642-1707年)在中国书画史与美学史上影响巨大。除了书画成就,他还是一位造园家。石涛晚年居于扬州,其成熟时期的重要书画作品大多是在扬州创作完成,他在扬州同时留下了一些造园叠石的遗构——如地处何园的片石山房,以及安氏园、万石园等园林假山的创作。
石涛 《自写种松图小照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石涛与扬州》书影 广陵书社出版
“扬州这片富饶的土地对石涛的艺术创作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在扬州,石涛的书画艺术达到了更加圆融和成熟的境地,尤其是在这里,他的多重才华得以全面展现,作诗作画,为书为印,甚至叠石为园。”在新书发布会上,朱良志表示,扬州的自然风光、人文氛围以及历史积淀,成为了石涛艺术表达的土壤与灵感来源,成就了那个既风华绝代又充满凄婉回旋的石涛。
《石涛与扬州》新书发布会现场
北京大学教授、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石涛与扬州》主编朱良志教授发言
扬州市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王青海表示:《石涛与扬州》这本书,立足于石涛文化,探索与扬州的深厚渊源,深入挖掘其艺术精髓和创作魅力。景区将以此次新书发布会为契机,加强与艺术名家的合作交流,不断提升石涛文化、扬州园林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助力扬州建设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扬州市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长、《石涛与扬州》主编之一的徐亮介绍了这本书的编著起源:“从2018年起,便萌生了出版这本书的念头,在漫长的等待和精心筹备中,初心从未改变,最终经过六年的努力才得以问世。这本书凝聚了众多学者对石涛的崇敬以及对扬州文化的深情。无论是朱良志教授几十年如一日的石涛研究,还是刘墨、朱天曙等学者对扬州的特殊情感,都让这本书充满温度。这种感情也延续到了扬州园林文化的保护与传播中。”
学者们考察片石山房
石涛在创作与理论中提出“搜尽奇峰打草稿”“一画论”“笔墨当随时代”等,影响巨大,且以“片石山房”叠石名作留在今天的扬州何园,对后世叠石造山产生了深远影响。
扬州何园石涛纪念馆,石涛雕塑
扬州何园多年前曾在片石山房之侧专门设立了石涛纪念馆,呈现石涛与扬州的关系,由雕塑家吴为山创作的石涛雕塑也安放于何园的石涛纪念馆。
石涛画作
对于石涛的叠石,清代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曾记:“释元济,字石涛,号大涤子……工山水花卉,任意挥洒,云气迸出。兼工叠石。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余氏万石园出元济手,至今称胜迹。”
一代园林学者陈从周先生于1962年曾发表《扬州片石山房——石涛叠山作品》,指出:“(石涛)在园林叠山方面,他也很精通,《扬州画舫录》《扬州府志》及《履园丛话》等书中都说到他兼工叠石,并且在流寓扬州的时候,还留下了若干的假山作品。”此文发表后,影响较大,成为园林学术界主流声音。
据称是石涛造园的遗构——片石山房至今仍存古城扬州
朱良志介绍,石涛友人谈其造园留下了大量文献,八大山人的题句“何故荒斋人,解佩复转石”二句就涉及石涛叠石之事,转石,意即垒石;又如“石涛于广陵设大石绿”,“设石”即叠石,石涛好友杜乘在其《苦瓜小景》画作上题一长跋,其中就有“时来卷石如高山,衙官徐沈骇荆关”一句,这则题跋则为此提供了一个重要资料。……石涛的“卷石”——叠石理水的造园工夫,曾令衙官都为之震惊,他们认为简直可夺荆浩、关仝山水的气势。
“石涛是康熙时期的一位叠石名手, 这个事实是不可否认的。”朱良志说。
扬州何园,雨中的片石山房
扬州的运河文化对石涛影响巨大。晚年石涛所居的扬州,是苏、皖、赣、湘、鄂、豫六省官民食盐的集散地,各省的商人云集扬州,扬州的商业日渐繁荣,它已经从战乱中恢复过来。石涛与扬州的缘分很深,在定居扬州前,他至少来过四次。晚年石涛定居扬州,开始着手为自己建一个“家”,“大涤草堂”为石涛的最后归宿。因了自己的居所“大涤草堂”,石涛生命的最后几年,也自取别号为“大涤子”。石涛创作于晚年内的作品,经常可以发现他的作品是作于“大树堂”“大树下”“于河下”等处。他的代表性画作大多是在大涤草堂完成,经常以“青莲草阁”、“耕心草堂”、“岱瞻草堂”等名字署名。
清代康熙年间的扬州府图
此外,石涛在扬州交游非常广泛,有江世栋、闵象南、程道光这样的徽商朋友,有李、陶季、陶蔚、朱观、黄云这样的学者诗人密友,这些人不仅对其艺术道路有影响,同时对其晚年的活动也有影响。石涛在扬州还有一类朋友,他们或是前朝遗民,或是诗坛吟友,或是流落江湖的耿介之人,总之是一批活跃在这个浮华世界的士人,是扬州这个密集的士林中的漫游者。其中包括维扬侠客诗人卓子任,风流才人方朴士,落拓野客黄仪逋,上元遗老杜书载,江上狂客萧征乂,等等。石涛狷介的气质、落落寡合的个性,使得他与这些落拓狷介的士人心灵相通,相与优游,相互推宕,成就性灵的高蹈,以享受内在的自由。在扬州这一风花雪月地,石涛顽强地保任着自己性灵的清洁。不仅在绘画和叠石上,石涛的书法创作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石涛的书法与诗画一体,其诗文书画一体的创作观对后来的“扬州八怪”金农、郑板桥造成深远影响,得到继承并加以发挥。郑板桥的“六分半书”,取篆隶法、行书法和楷法杂糅,大小有参差之变,这种变化的手法正来源于石涛。金农写《华山碑》,实际是和石涛的隶法一脉相承。
扬州何园的石涛纪念馆展出现场
石涛山水扇面《山居赏秋》(上海博物馆藏)中的大涤草堂局部,此画跋有:“雨若翁自秦淮访予大涤堂下……索写数笔,庭前老翁,似有悲秋意于怀。”
据介绍,《石涛与扬州》一书收录了“石涛与扬州”学术研讨会的所有文章,包括朱良志《作为叠石名手的石涛》、徐亮《“童话与史实”——石涛扬州园林叠山考》、朱宇晖等的《从横峰到“横舟”——三维语境中的石涛“一画”之法》、刘墨《石涛与扬州札记》、吕晓《扬州时期石涛创作的〈金陵忆旧图〉研究》、顾村言《石涛笔下的运河水——从〈淮扬洁秋图〉说起》、谈晟广《 石涛早年行迹与艺术创作》、朱天曙《读故宫藏石涛书法札记》等。
《石涛与扬州》的出版,也将以跨越时空的学术对话形式,让更多人深入了解石涛与扬州的深厚渊源,以及石涛与何园的特殊联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