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虎嗅科技组
作者 | 丸都山
编辑 | 苗正卿
头图 | 视觉中国
眼下的英伟达,正面临一个多事之秋。
12 月 9 日晚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消息称,因英伟达公司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及《市场监管总局关于附加限制性条件批准英伟达公司收购迈络思科技有限公司股权案反垄断审查决定的公告》(下文简称为 "《公告》"),市场监管总局依法对英伟达开展立案调查。
对于国内 AI 行业来说,此次反垄断调查,是否会让本就不稳定的芯片供给增加新的变量?
某数据中心的系统架构师向笔者表示," 即便是算力大幅削减的中国特供版芯片 H20,其市场需求依然巨大。"
在他看来,如果做大规模智算集群,仅是英伟达高卡间互联速度这个特性,就是其他同类解决方案现阶段无法取代的。
值得一提的是,从时间上来看,这次市场监管总局对英伟达的反垄断调查并不是一起孤立事件。
就在上周,欧盟反垄断监管机构也发起了对英伟达的反垄断调查,同样与一桩收购案有关。更早些时候,根据《华尔街 · 日报》在 8 月份的报道,美国反垄断执法人员已经着手审查英伟达是否利用其影响力在 AI 市场占据支配地位。
短时间内遭遇全球性的反垄断调查,无论这些事件背后是否存在 " 最大公因数 ",对于英伟达而言都绝对是个值得警醒的信号。
不存在 " 硬脱钩 "
虽然市场监管总局对英伟达的反垄断调查引起行业震动,但英伟达与中国市场实际上并不存在 " 硬脱钩 " 的问题。
一方面,中国大陆目前仍是英伟达的重要市场。其三季度财报显示,在期内 351 亿美元的营收之中,中国大陆(包括香港地区)的营收达到 54 亿美元,占其总收入约 15%,仅次于美国市场。
另一方面,部分前沿应用仍需要中国市场来释放,比如时下火热的具身智能。
在今年 3 月举办的英伟达 GTC 大会上,黄仁勋曾宣布携手 9 家业内领先的人形机器人公司,联合开发 "GR00T" 项目。这 9 家公司中,傅利叶智能、宇数科技和小鹏鹏行全部来自中国大陆。
不同于芯片设计行业,人形机器人本质上是个 " 系统级工程 ",对于软硬件协同开发、以及产业链资源整合能力要求很高,这方面国内从业者的优势明显。这也是国内起步略晚,但却能集中爆发的原因之一。
在黄仁勋的视角下,如果将 " 具身智能 " 作为英伟达未来的叙事核心,没有理由与中国市场脱节。
而对于中国市场来说,英伟达的高性能计算卡现阶段仍无法替代,虽然后者的 H100/A100/A100/A800 系列显卡早已无法从官方渠道获得,但非官方渠道的流入,从来没有中断过。
虽然暂不得知此次反垄断调查会以何种形式收尾,但英伟达与中国市场 " 硬脱钩 " 的概率应该无限趋近于零。
既然事件双方都难以受到实质性伤害,为什么市场监管总局选择在此时对英伟达开展反垄断调查?
合理的反制
对于英伟达在国内的反垄断调查,一处细节是《公告》中提到的收购案其实发生在四年前。
2020 年 4 月,英伟达以 69 亿美元收购以色列芯片厂商迈络思,后者业务集中于高速以太网卡、网络互联网设备的设计与制造。在英伟达数据中心解决方案中,迈络思所提供的节点互联技术几乎无处不在。
尽管这桩收购案与中国市场没有直接关系,但按照行业惯例,大型公司在进行跨国收购时需要主动向各国监管部门申报,而各国监管部门也会在审核中添加一些预防垄断的限制性条件。
英伟达彼时也接受了市场监管总局提出的限制性条件,那么它是否有严格遵守呢?
随便拿出来一条来看,比如《公告》中附加性条件的二条:依据公平、合理、无歧视原则向中国市场继续供应英伟达 GPU 加速器、迈络思高速网络互联设备和相关软件、配件。
而英伟达在向国内市场断供时,这条规定几乎被视作虚设,虽然这并非是它的主观意愿,但市场监管总局依此开展反垄断调查,自然也是合理、合法,即便后续对英伟达发布处罚,也完全是 " 有法可依 "。
当然,此时对英伟达开展反垄断调查,可能也是对 BIS 新规的反制手段。
12 月 2 日,BIS(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发布文件,将 136 家中国实体纳入所谓的 " 实体清单 ",并对 24 种半导体制造设备,以及 3 种软件工具和 HBM(高带宽存储器)增加了出口限制,涵盖国内半导体产业的各个环节。
" 全球围剿 " 为哪般?
如果说中国对英伟达开展反垄断调查,其中可能有些反制的因素,那么欧盟与美国的同类调查,则更加耐人寻味。
据报道,欧盟委员会上周对英伟达在欧洲地区的客户进行询问,其中一项问题是," 作为客户,你是否被英伟达要求或诱导购买 GPU 编程软件或其他硬件 ?"
实际上,这基本是一个预设答案的问题,因为没有厂商在出售服务器时,不去推销自家的软件框架与数据库的。
应该说,在《数字市场法案》出台后,欧盟对美国大科技公司愈发秉持 " 雁过拔毛 " 的原则,这一点苹果和谷歌应该深有体会,而之于英伟达,欧盟的针对性要更加明显。即便在美国本土,针对英伟达的反垄断呼声也日益高涨。
虽然针对大型科技公司的反垄断调查屡见不鲜,但同一时间受到多方围堵在业内少有先例,为什么英伟达会受到此般待遇?
最核心的原因,应该是英伟达的确具备垄断的条件。
从市场份额来看,根据 Techsight 发布的统计数据,2023 年全球数据中心 GPU 出货量为 385 万科,其中英伟达的市场份额达到 98%,第二名的 AMD 市场份额为 1.2%,英特尔不足 1%。
在占据 98% 全球 GPU 市场份额的同时,英伟达在今年三季度的毛利率达到了惊人的 74.6%。
这个数字有多么夸张呢?我们可以对比下半导体产业链中,那些同样具有 " 垄断性质 " 公司的财务表现:
光刻机巨头 ASML 今年三季度的毛利率为 50.8%
在光刻胶市场出货占比过半的东京应化二季度毛利率为 41.4%
包揽全球 5nm 以下制程工艺产能的台积电毛利率为 53.2%
HBM 芯片巨头 SK 海力士毛利率为 45.6%
众所周知,当前的 AI 行业中,大模型及应用厂商能够实现盈利的屈指可数,行业中大部分资金都流向硬件基础设施行业,而这其中,英伟达在垄断市场的同时,又攫取了行业的大部分利润,成为众矢之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