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试图为 " 极限女性 " 定义,却发现,答案不止一种。" 尽力接近无限 ",正是我们所理解的 " 极限女性 " 之一种。
记者 | 桃子酱
余秀华跳舞了!11 月 15 日,余秀华参与演出的诗歌舞蹈剧场作品《万吨月色》在上海完成世界首演。她的好友、经纪人引用了诗人米沃什的一个说法来评价这件事—— " 但是不可能之事的确在发生 "。
" 跳舞?站都站不稳,跳什么舞啊!"2023 年,当知名舞蹈制作人、导演法鲁克 · 乔杜里提出想找余秀华跳舞时,就连余秀华本人都觉得匪夷所思。
但她决定试试。第一阶段合练,经过反复练习,余秀华逐渐掌握其中的诀窍。" 她的姿态谈不上优美,甚至有一些笨拙,让人时刻担心她会跌倒,但那跌跌撞撞的姿态反而生发出一种奇特的、只属于她本人的韵律与美感,不可抑制的生命力如同早春的新芽一般破土而出。" 她的好友写道。
今年 6 月,余秀华接受《新周刊》系列访谈栏目《极限女性》的采访。此前,她刚刚在英国完成《万吨月色》选段的首次预演。记录那次预演的短片在社交平台播出,有人觉得震撼,也有人不以为然—— " 何必跳舞,毫无美感。人还是要做自己擅长的事。"
(图 /《万吨月色》)
余秀华并不在意这些质疑的声音。尽管她不时有退出的念头,但她从未缺席任何一次排练。她说:" 人要活得尽兴,我在台上努力让手臂伸得更远,是想在有限中尽力接近无限。"
《极限女性》的栏目简介写道:" 当我们试图为‘极限女性’定义,却发现,答案不止一种。" 像余秀华那样,身体残缺而灵魂自由," 尽力接近无限 ",正是我们所理解的 " 极限女性 " 之一种。
始于极限
在《始于极限:女性主义往复书简》一书中,上野千鹤子、铃木凉美这两位作者针对 " 极限 " 进行了讨论。
《始于极限:女性主义往复书简》,
[日]上野千鹤子 /[日]铃木凉美 著,曹逸冰 译
新星出版社|新经典文化,2022-9
先抛出话题的是铃木凉美:" 极限,是意味着前方无路的分界线、不容许更进一步的底线,忍耐的极限、体力的极限、认识极限、打破极限 ……" 她意识到,自己此前生活的世界位于边界之内,而今后所要做的,就是拥抱 " 极限之外 " 的世界。
上野千鹤子则这样理解 " 极限 ":" 人人都有极限,但在达到极限之前,你无法品尝到它的滋味。唯有拼到极限的人,才能真正从骨子里感受到它。"
对于像铃木凉美这样的 "30+" 女性,上野千鹤子指出:"30 多岁的人失去了童年时无所不能的感觉,会渐渐感觉到能力与体力层面的极限。与此同时,这也是生出‘自立’的年纪。我们会扪心自问,在达到极限之前能做到什么,明确区分自己做得到的和做不到的,放弃做不到的,真诚、仔细、踏实地做那些做得到的 ……"
认识极限、探索极限,进而突破极限,正是上野千鹤子和铃木凉美这部对谈集被命名为 " 始于极限 " 的原因。
身为女性主义学者,上野千鹤子说,眼看着年轻女性将婚姻视为保障,研读 " 斩男妆 " 和 " 斩男穿搭 " 指南,为了通往婚姻的交往机会而眼红,她真心觉得可悲。" 难道女性直到今天还无法靠自己的力量获得认可吗?"
我的价值由我创造,活出丰富多彩的人生——这样的女性,可以称为 " 极限女性 "。
(图 /《芙蓉镇》)
" 极限女性 " 是多面向的:像上野千鹤子,40 多年来持续为女性发声,并希望后来者接过自己的接力棒;像刘晓庆,有评论称,她的一份人生,活出了 80 份人生的体验密度(余秀华同理);像全红婵,拿到奥运会金牌后,她并没有想着见好就收,而是再拼一拼," 去做到自己想成为的那个样子 " ——运动员往往如此;像周轶君,转型做纪录片导演,她说是为了看见自己的 " 限 " 在哪里 ……
不止如此,跨越极限也是关于迈过自己眼前的山坡,因此被观者看见,得以汲取攀登的勇气。" 极限女性 " 的头衔,不是某个圈层的专属。
从 " 新女性 " 到 " 精英女性 "
关于第一次女性主义运动,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始于 19 世纪后半叶,到一战时达到最高点;另一说是始于 20 世纪初。
按照上野千鹤子的说法,第一次女性主义运动出现在近代形成期,主张 " 女性在作为女性之前,首先应该是人 "。而这个 " 人 ",是男性本位的 " 人 ",那个年代对杰出女性的赞誉,包括女性对自我的要求,往往是 " 像个男人 "。
1907 年,秋瑾创办《中国女报》,鼓励妇女自立:" 如有志气,何尝不可求一个自立的基础,自活的艺业呢?…… 一来呢,可使家业兴隆;二来呢,可使男子敬重,洗了无用的名,收了自由的福。" 她自己则希望与男子比肩:" 在中国,通行着男子强女子弱的观念来压迫妇女,我实在想具有男子那样坚强意志,为此,我想首先把外形扮作男子,然后直到心灵变成男子。"
从日本归国后,秋瑾一直穿男装。上海市档案馆藏有她的男装照:穿着西式礼服,戴着帽子,拄着文明杖。她的同道者也一样。她们被称为 " 新女性 ",希望摆脱传统女性的身份枷锁,从服装、行动到谈吐,无一不效法男性,以至于时人评论道:" 她们把数千年来的女训、女诫,一脚踢在云外。"
直至新中国成立,在 " 妇女能顶半边天 " 的语境下,中国女性在政治、经济、法律等诸多层面被赋予与男性等同的权利。学者高寒凝发现,尽管中国女性在各行各业做出了不亚于男性的成就,但仍陷入不 " 扮演男人 "、不遵从男权社会的规则就无法证明自我价值的 " 花木兰式困境 ";同时,她们在家庭生活中所付出的远超于配偶的心血和努力,也被遮蔽了。
彼时的她们被称为 " 铁姑娘 ",后来则被称为 " 女强人 "" 女汉子 "。后两个称呼,一方面肯定女性的独立、坚强,另一方面也有着埋头工作、不近人情的刻板印象——在大众认知中,她们的生理属性为女性,精神层面却被归为男性。
相应地," 像女人那样 "(或者更贬义的 " 像娘儿们那样 ")成为弱者的象征。上野千鹤子指出,精英女性普遍有一种 " 恐弱 " 心态,这种心态甚至会发展为 " 厌女 "。她们身上不免有软弱的部分,也正因此,为了迎合男权社会的标准,她们会格外激烈地进行自我审查,无法忍受自己是弱者,对软弱表现出强烈的厌恶。上野千鹤子坦承,自己也曾是这样的 " 精英女性 "。
(图 /《阿信》)
还有一种对于所谓 " 独立女性 " 的刻板印象,即咬紧牙关、忍耐坚持的 " 阿信 "(日本作家桥田寿贺子小说、同名改编剧集《阿信》中的主角,她坎坷而又辉煌的创业故事曾在日本家喻户晓)形象。上野千鹤子指出,不少人认为女性解放的终点是 " 自立 ",于是往往简单粗暴地把 " 自立 " 等同于 " 经济独立 ",并塑造了这样一个消极的女性形象:虽然实现了经济独立,却总是一个人寂寞地回到冷清的家里,拿出冷冻速食加热就当一顿饭 ……
上野千鹤子说,女性主义运动铸就的其实不是 " 自立 ",而应该是 " 共立 ",也就是个体间的相互支撑。就像刚刚完结的日剧《住宅区的两人》,女性朋友之间是可以依靠、可以撒娇的。" 这不同于以往单方面对男性的依赖,也不同于男性之间不甘示弱的关系。女性主义已经跨越了‘个人’概念,继续向前迈进了。" 上野千鹤子在《女性主义 40 年》一书中写道。
(图 /《住宅区的两人》)
把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交给后来者
" 怎么做才能把一个更值得活的世界交给妹妹们?"
在《始于极限:女性主义往复书简》中,铃木凉美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对此,上野千鹤子表示,已经结婚生子的人,对这个问题的态度会更加迫切—— " 怎么做才能把一个更值得活的世界交给孩子们?" 她表示:" 尽管我没有孩子,但活到这个年纪也产生了类似的念头,想把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交到下一代手里,而不是跟他们道歉说,‘对不起啊,我们把世界搞成了这副样子’。"
(图 /《我的天才女友》)
至于该怎么做,上野千鹤子的建议是:" 什么样的工作都能督促我们成长。遭遇瓶颈与难题的时候,即便有最亲近的人守在身边,能够突破难关的人也只有你自己。被逼到极限后努力克服——这种经历只有靠自己的力量才能体会到。人会在这个过程中品尝到成就感,建立自信。如果这种体验伴随着认可,那就赚到了。如果认可是以金钱的形式出现,那就是撞大运了。难道年轻女性没有机会品味这种成就感吗?"
传记电影《泳者之心》讲述的就是一个关于女性成长、关于尊严和成就感的故事:1926 年 8 月 6 日,21 岁的美国姑娘特鲁迪 · 埃德尔花了破纪录的 14 小时 31 分钟(比此前的男子纪录快了将近 2 小时),成功横渡英吉利海峡,成为完成此项挑战的首位女泳者。
1926 年 6 月 2 日,美国纽约。特鲁迪 · 埃德尔是首位横渡英吉利海峡的女性。这是她第二次尝试横渡英吉利海峡。(图 / 视觉中国)
100 多年前,包括游泳在内的大多数运动被主流舆论认为 " 不适合女性 ",女性被排斥在运动场外。1904 年 6 月,在纽约曼哈顿东河发生了一起船难,有近千人罹难,其中大多数是妇女。尽管那艘船离岸边只有 30 英尺(约 9 米),她们却不敢跳船逃生,理由只有一个—— " 她们都不会游泳 "。这场沉重的事故,促使特鲁迪努力学习游泳。此后,她代表美国参加了 1924 年巴黎奥运会,并在渡海这个纯然男性叙事的领域,楔入自己的印记。
影片最感人的一幕,出现在特鲁迪在黑暗中游过最后 5 英里(约 8 公里),即将抵达终点的时候——人们在岸边燃起篝火,为她指引方向。火苗不仅照亮了特鲁迪前行的方向,也让很多女孩的眼睛闪亮起来:战胜本不可战胜之物,为自己乃至女性群体赢得尊严,她做到了,我也可以!
这就是打破极限的意义。正如《泳者之心》导演乔阿吉姆 · 罗恩尼所说,所谓极限,不一定非得是横渡英吉利海峡这类史诗般的挑战,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任何一个小目标。
原标题:《女性的存在,本身就是极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