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网球赛季刚刚落幕,湖北姑娘郑钦文以世界第五的职业生涯最高排名,为这个突破不断的赛季画上句号。在 WTA(国际女子职业网联)年终总决赛中,她获得亚军。上一个获此佳绩的中国球员,恰恰是同样来自湖北的李娜。
两位年龄相差 20 岁的湖北金花,见证并助力中国网球的飞跃。而湖北网球的辉煌不止于此。论人才,从余丽桥、潘兵、李婷,到李娜、郑钦文,几十年来接续不断。论成绩,中国网球第一枚奥运金牌、第一个大满贯单打冠军、第一个世界最高排名,皆由湖北人获得。
湖北网球为何这么强?透过时空的长镜头,循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脉络,那些振奋人心的奋起与突破,汇聚成 " 国运兴则体育兴、国家强则体育强 " 的时代强音。
几代人的薪火相传
个人、社会、国家共同发力,新型举国体制结出累累硕果
有一张照片流传甚广:2014 年,在武汉市体育局江汉二桥训练基地,11 岁的郑钦文与队友们守在电视机前。电视画面中,是李娜捧起 2014 年澳网女单冠军奖杯。那无比激动的一幕,给郑钦文种下了 " 大满贯冠军 " 的梦想。
2023 年,已步入职业网坛的郑钦文回到家乡,与家人一起到湖北体育博物馆参观。一张张记录湖北网球发展历程的老照片,引得她驻足感慨:" 这些荣誉就是激励我前行的动力。" 一年后,郑钦文在巴黎奥运会勇夺亚洲首枚奥运网球单打金牌,她的拼搏身影也将出现在博物馆中,继续激励后来人。
薪火相传的榜样力量,为湖北网球注入源源动能。
1959 年,自学网球成才的湖北姑娘严大翠亮相首届全国运动会,以出色的发挥入选国家队。一年后,湖北网球队成立,严大翠担任教练,成为湖北网球薪火相传的起点。
" 好教练带出好球员,好球员退役后又成为好教练,这样的良性循环既是湖北网球稳定发展的原因,也是现象级球员不断出现的根本要素。" 湖北省体育局局长水兵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余丽桥、潘兵等优秀网球运动员退役后都留在湖北队,身体力行培育后备人才。
时光大踏步向前。荆楚大地上,一代代网球人精耕细作,潜心培育着网球沃土。从 2004 年李婷和队友在雅典奥运会首夺网球女双金牌,到 2011 年李娜首夺 " 大满贯 " 法网冠军,湖北运动员接连为中国网球实现重大突破,带动许多孩子走上网球道路。
00 后郑钦文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出生在湖北十堰的她,6 岁开始打网球,8 岁时父亲带她到武汉求学,先后拜师李娜的启蒙教练夏溪瑶和省队教练余丽桥。随后,郑钦文学球的足迹不断延展,从北京的社会化俱乐部,到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国际化培训,最终迈入职业网坛。
家庭培养的背后,更有体制的支持、社会的助力。湖北省体育局网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黄艳红说,郑钦文青少年时期需要大量国际比赛机会,湖北省和十堰市体育部门给予有力资金支持。随着自信踏上成人赛场,她很快跑出火箭般的蹿升势头。
2022 年 7 月,武汉市乒羽网运动管理中心与郑钦文签约,省、市体育局联合对郑钦文进行 " 攀高保障 ",以保证她的团队正常运转,并在聘请高水平教练员、科研、医疗康复等后勤保障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正如水兵所言:" 运动员遇到困难,体育部门向前顶一步,运动员取得荣誉,体育部门向后撤一步。"
在国家体育总局网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白喜林看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全面提升,更多家庭有能力和意愿培养孩子的网球兴趣,网球后备人才培养已呈现多元化特点," 通过多年探索与发展,个人、社会和国家共同发力并及时与国际接轨,尊重网球项目规律,让新型举国体制的培养模式结出累累硕果。"
数十载的精耕细作
坚实物质保障、良好成长环境、广泛群众基础,助力人才脱颖而出
网球曾被视为 " 贵族运动 ",如今早已 " 飞入寻常百姓家 "。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群众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打网球,逐渐融入日常生活。
一项项上扬的数据,印证当前网球运动的大众化程度。在湖北,约有 31.3 万人平均每周参与网球运动 1 小时以上,其中 18 岁以下的青少年达到 14.2 万人。全省的网球场地约 3500 片,处于全国前列。全省网球俱乐部和网球学校共计 190 家,市(县)级协会共 44 家。
从武汉市驱车一个半小时,便可抵达京山这座全国唯一的 " 中国网球特色城市 "。京山市文旅局副局长高宝介绍,京山现有各类标准网球场 346 片、网球俱乐部 25 个," 城区步行 6 分钟就有网球场,大部分公共球场白天在小程序预约免费,晚上也只收取 20 元的灯光费,极大降低了参与网球运动的门槛。"
京山的常住人口只有 50 余万人,而常年参加网球运动的多达 10 万余人,其中 5.8 万人是青少年。目前,网球课已在全市 58 所中小学实现全覆盖,其中 12 所作为 " 网球 +N" 体教融合试点示范学校,打通了网球体育特长升学通道,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源源活水。
今年,京山举办了 42 项网球赛事,其中包括两项国际比赛。" 京山一年有 40 多个周末在进行网球比赛,全民参与,全体受益,孕育了深厚的网球文化。" 高宝说。
对于大众来说,打网球是强身健体的手段,是日常消遣的方式,更是为很多孩子打开人生道路的一个新出口。
位于京山的湖北省网球学校 2018 年成立,全国各地的网球少年慕名而来。9 岁的杨隽熙已在这里训练了两年多,妈妈杨仁慧很放心:" 这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收费合理,孩子打球训练和文化课学习都有保障,到现在已经获得 6 个冠军,其中两个还是全国比赛的。"
充盈的网球人口,浓厚的网球氛围,不断扩大着基层网球运动的 " 蓄水池 "。截至目前,京山已向国青队和国少队输送 4 人,向湖北省队输送 7 人。今年巴黎奥运会郑钦文夺冠后,湖北省网球学校的电话几乎被打爆,全国有 1400 多名孩子前来报考,最终录取 460 人。
不只是京山。这些年,湖北省体育局通过伸展到各级体校、俱乐部的毛细网络,遴选出有天赋、有潜力的网球少年,加以培训、资助乃至选送到海外,参与职业赛事历练。依托各级政府的体育经费和政策扶持,湖北精心雕琢着网球 " 未来之星 "。
" 体育竞技训练有了坚实物质保障,依托良好成长环境和广泛群众基础,网球人才脱颖而出也就水到渠成。" 湖北省网球学校党支部书记张波感慨。
新时代的全力托举
欣欣向荣的网球事业源自国力强盛,展现中国体育拥抱世界姿态
" 每当有人问我来自哪里,我都会自豪地告诉他们,是中国一个名叫武汉的地方,人口不多,也就 1000 多万。"2014 年,站在澳网赛场上,李娜自豪地介绍自己的家乡。同年 9 月,WTA 超五巡回赛武汉网球公开赛首次挥拍。10 年后,焕新升级为 WTA1000 级别赛事的武网,迎来了郑钦文这位本土球星,赛事门票销售量创历史新高,超 18 万人次观众到现场观赛。
武网发展的这 10 年,也是新时代中国体育日新月异的 10 年。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竞技体育突破不断,体育产业生机勃勃,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交相辉映。网球,这个高度国际化的职业体育项目,折射出中国体育拥抱世界的昂扬姿态。
很多人都记得,2017 年武网开幕式上 " 向湖北网球人致敬 " 的动人场景。严大翠、余丽桥、潘兵、朱本强、李婷、李娜 …… 一位位网球名宿走到前台,他们脸上的自信与豪情,辉映着湖北网球筚路蓝缕、玉汝于成的历程。
" 只有营造了肥沃的土壤和友好的环境,才能助推中国网球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白喜林认为,湖北网球的探索经验,为其他地方提供了借鉴和推广的样本。
今年武网期间,湖北省网球学校的孩子们来现场观赛。看着白俄罗斯名将萨巴伦卡的比赛,杨隽熙很受触动:" 直观感受顶尖球员的球速和球质,让我进一步明确了努力方向。"
在郑钦文征战 WTA 年终总决赛的同时,武汉同期举办了首届中国青少年网球城市挑战赛总决赛。来自全国 33 支队伍的 127 名青少年球员,展现中国网球的澎湃活力。最终,湖北省京山市网球学校获得 U16 组女子团体冠军,湖北省武汉市队夺得 U14 组男子团体冠军,扎实的人才储备可见一斑。
为了让年轻球员得到更多锻炼,湖北还将申办更多低级别职业赛事和青少年赛事,搭建金字塔结构的赛事体系,为本土球员提供更多高水平比赛机会。
" 成为下一个郑钦文 " 的期盼,激励着广大青少年投身网球运动,也为湖北网球经济添了一把火。
如今,周末和节假日,前往球场打球的市民络绎不绝;各类网球体验课、培训课订单量连续攀升;众多网球赛事举办,吸引了大量网球爱好者前来观赛," 跟着赛事去旅行 " 推动体育旅游升温 …… 网球文化引领着大众健康生活," 网球 +" 擦亮了湖北的金色名片。
欣欣向荣的网球事业,映照出时代精神、国力强盛。底蕴深厚的湖北网球,乘着新时代体育发展的快车,满怀底气和动力加速前行。
" 我们将持续壮大群众体育基础,强化青训体系建设,办好网球赛事,构建湖北网球生态,培养更多优秀网球运动员,为国争光。" 水兵的目光,已瞄准未来。
来源:人民日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