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跨越疆海•共赴热爱”沪喀文化交流周将在上海开幕。为期一周时间内,一系列文化市集、演出活动、体验课程、电影放映等活动将在上海援疆四区举行,将喀什丰富多彩的文化带到上海,更展示了上海援疆多年来的成果。
上海与喀什,一个是东海之滨的国际化大都市,一个是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冲。两个相隔万里的城市,因“文化润疆”紧紧联系在一起。2010年起,上海市对口支援新疆喀什地区泽普、巴楚、莎车、叶城四县,文化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在沪喀文化交流周期间,静安、宝山、闵行、浦东四区文化馆、群艺馆内都有丰富的相关活动举行。而这背后,是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和四区群文单位持续多年、润物细无声的润疆工作。
“不论是在喀什还是上海,我们都有自己的活动阵地,长期呈现援疆成果。对于老百姓而言,这次沪喀文化周让大家能足不出沪,在群艺馆、文化馆就看到兄弟省市的文化展演,也是新鲜的体验。”上海市群艺馆馆长吴鹏宏说,对于群艺馆等基层群众文化单位,文化润疆不仅仅体现在一时一地,而是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文旅融合,注重内容建设,真正让沪喀两地文化交融,推动当地群众文化建设,让两地群众都能切实体验到文化润疆的成果,让两地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引进来”,“走出去”
11月19日,作为沪喀文化交流周的预热活动,一场充满热情与活力的“十二木卡姆”导赏演出在静安区文化馆举行。国家级十二木卡姆代表性传承人于苏普·托合提等人为现场观众带来沉浸式新疆古典音乐体验。
11月19日,作为沪喀文化交流周的预热活动,一场“十二木卡姆”导赏演出在静安区文化馆举行。
上海文化援疆以来,这样的演出交流几乎每年都在进行。一场场跨越地域的文化交流活动为喀什人民带去了上海的温暖与祝福,也让上海市民领略到了喀什独特的文化魅力。
2011年,“上海喀什文化周”之“我们喀什好地方”歌舞巡演活动开启,喀什地区歌舞剧团联合对口四县的文工团和民间艺术团,组成了一支140余人的演出队伍。他们带着对上海人民的深情厚谊,踏上了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在上海的8个区,连续举办了8场精彩纷呈的演出,将原汁原味的新疆歌舞和器乐表演呈现在上海市民面前。
此后数年,以“来自上海的祝福”为主题的交流巡演活动成为了沪喀文化交流的又一亮点。上海市、区优秀群文团队、业务骨干以及专业院团小分队携手共进,组成了一支充满活力的交流巡演团。他们带着富有海派气息的民乐民歌、管弦乐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经典艺术作品,深入喀什四县基层。上海的艺术家们与当地群众共同奏响了文化交融的和谐乐章。海派文化的细腻与喀什风情的豪放相互交织,为两地人民带来了全新的文化体验。演出过程中,艺术家们还与当地群众开展热情互动,分享艺术心得,交流文化感悟,进一步加深了两地人民之间的情感联系。
上海援疆四区与对口喀什四县亦有持续的文化交流活动。2023年11月15日,静安区大宁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举行了“万里情深一线牵,静巴两地一家亲”文化交流活动。巴楚带来新疆维吾尔族特有的热情和快乐,在热烈的舞蹈中,舞蹈团成员和静安居民快乐互动,静安也向来自巴楚的朋友们展示戏曲等传统文化节目。活动增进了友谊,促进了文化交流。
在非遗交流方面,浦东新区群众文化艺术馆以非遗项目为纽带,与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开展了“‘文化润疆 非遗传情’浦莎两地非遗交流”活动。这一活动作为文化和旅游部与国家民委联合表彰的“春雨工程”——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边疆行优秀项目之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浦东地区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如“龙舞(浦东绕龙灯)”“锣鼓书”“上海绒绣”“琵琶艺术•浦东派”等,以及市级非遗项目“打莲湘”“太极拳”,区级非遗项目“传统技艺•芦苇编织技艺”等纷纷走进莎车,两地共同传承非遗项目,创作精品节目,让传统文化深入人心。
自2023年“百场轻音边疆行”活动启动以来,上海轻音乐团积极投身于上海的“文化润疆”项目。他们以“文艺轻骑兵”的形式,不断深入新疆喀什地区的莎车县、叶城县、巴楚县、泽普县等基层单位,成功举办了105场文艺演出,吸引了超过8万人次的现场观众。此外,他们还进行了35场培训,共计指导了1500多名学生。在“百场轻音边疆行”中,他们还创作了《我在泽普等着你》、《莎车是我的诗和远方》等原创音乐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也用音乐在上海与喀什之间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2023年度上海浦东新区、新疆莎车县两地文化润疆阶段性成果汇报巡演
交流协作,两地共创
新疆与上海都是文化交融的发生地。新疆文化特色鲜明,新疆舞蹈热情洋溢,历史悠久的十二木卡姆优美动人。上海则是海纳百川的包容城市,海派文化在这里发生并发扬光大。上海文化援疆进行了十几年,多支文化小分队奔赴新疆,除了带去演出交流,也与当地文艺团队合作共创,两地文化交融碰撞,产生了许多精彩的作品,感人的事迹。
11月30日,上海市闵行区群众艺术馆将举行文化交流演出,开场节目打击乐《有朋自远方来》由泽普文工团与上海闵行鼓鼓艺术团联袂献上,这是两支团队时隔5年的又一次“合体”。
“我们不仅要将文化演出‘引进来’‘带出去’,更要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闵行区群艺馆馆长于晓敏介绍,来自闵行的鼓鼓艺术团数次走进新疆泽普,开展培训工作,在当地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鼓乐队伍,树立了上海文化援疆品牌效应的动人故事。
上海鼓鼓艺术团随上海市闵行区文化主管部门深入泽普县展开教学。
2018年和2019年,上海鼓鼓艺术团随上海市闵行区文化主管部门组织的文艺交流团队深入泽普县学校、社区、乡村、景区等开展多次丰富多彩的文艺巡演,反响热烈。在泽普和闵行两地文化主管部门协调推动下,上海鼓鼓艺术团的老师们两年内数次在泽普长期驻扎,将乐团精品曲目《中华鼓韵》《有朋自远方来》《秦王点兵》《牛斗虎》《普天同庆》《滚核桃》《老鼠娶亲》和手舞狮等系列节目倾囊相授,培训了一支技艺精湛的泽普版 “鼓鼓艺术团”。这些年来,该乐团的演出在整个喀什地区独树一帜,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上海鼓鼓艺术团随上海市闵行区文化主管部门深入泽普县展开教学。
在喀什莎车县非遗博览园中,有一个上海浦东新区援疆的特色节目依旧在每天上演。十二木卡姆歌舞团演员们用上海话在这里表演锣鼓书《唱不尽的浦莎万里情》。这是2021年浦东新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谈敬德、康文英及其团队前往新疆参与创排的节目。
锣鼓书以沪语演唱,上海地方特色显著。为了让莎车县当地演员尽快学会演唱,两位非遗传人用拼音给浦东方言唱词注音。“起初我是远程教学,用拼音给浦东方言唱词注音。新疆姑娘都是那么能歌善舞,等到我们来到莎车时,她们全都会唱了!”康文英说,“感动!”谈敬德则介绍,在剧本创作中,要突出浦莎两地人民的感情,而音乐则要结合两地非遗元素,突出民族团结的火花。他坦言,尽管方言发音还是带有一定口音,但整体而言相当不错:“新疆浦东话,很有特色!”
歌曲《塔里木的胡杨》
“妈妈像一棵美丽的胡杨,扎根在静静的塔里木河旁。 ”一曲《塔里木的胡杨》,借物拟人,唱出了上海知青两代人对祖国边疆的真切情感。这首歌曲曾获得第十四届“群星大奖”。作品由彭程作曲,原上海市群艺馆创作部主任王晓宁谱曲,宝山区文化馆艺术总监黄涛演唱。由宝山区文化馆原创戏剧小品《昆仑山下的坚守》,描述上海支青姜万富1960年代支边新疆的事迹,也是一部感人的作品。这些作品是宝山区与喀什叶城县文化交流的成果。
“在新疆题材作品创作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叶城县当地宝贵的支持。” 宝山区文化馆副馆长许建介绍,援疆题材作品需要融合新疆当地文化元素,只要他们有需要,叶城县都会提供详细资料,包括当地歌舞团的大量舞蹈视频等内容,文化援疆搭建了交流的通道,让两地文化沟通更便利,提供了文化共创的条件。
组织培训,干部挂职
文化润心融情,润物细无声。文化援疆是一种“软实力”,也是实实在在能滋润当地百姓的“春雨”。上海市群艺馆馆长吴鹏宏跟随上海援疆团队去过几次新疆喀什,他的切实感受是,很多县里文化场馆建设得非常好,不缺“硬件”,但缺乏足够的文化活动提供给市民,文化内容建设和干部建设仍有待提高。
上海公共文化服务在全国居于领先水平,群文创作精品不断,在“群星奖”屡获佳绩,上海市群众艺术馆牵头打造上海市民文化节、上海市公共文化配送、上海市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等具有上海乃至全国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在文化援疆的过程中,干部培训也成了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新疆干部来到上海挂职,上海组织润疆团队奔赴当地,介绍传递“上海经验”,都是上海文化援疆持续在进行的工作。
宝山区文化馆副馆长许建对一位叶城歌舞团前来挂职的小伙子印象深刻,“他刚来馆里还比较青涩,经过三四个月的挂职锻炼,综合能力有了很大提升,整个人的气场都变足了。”喀什干部挂职在上海四区都长期存在,为当地干部提供了深入体验上海基层文化机构的机会。
静安区文化馆副馆长颜海芸介绍,2023年,静安区依托区社联先后安排2批次共20名巴楚县基层干部挂职于静安区相关社会组织,期间组织10名巴楚挂职干部开展“静安社会组织公益体验行”,前往青艾健康促进中心、静安区康健驿站服务中心、静安中器绿循环公益服务中心等公益组织参访。7月-10月共接待11批次652名巴楚基层干部来访交流,静安援建巴楚的美好愿望从“施工图”逐一变成“实景画”。静安区还通过“胡杨智旅”公益行,带动区内文化类社会组织走进巴楚,开展带教指导、业务培训、走访交流。
文化润疆,意义深远
今年新疆古尔邦节期间,宝山区文化馆一位文化干部主动请缨去新疆深入体验当地文化,为音乐创作寻找灵感。
“我想这说明了一个问题,经过这么多年的互动和接触,上海和新疆两地的文化交流渐渐变被动为主动,最终我们要由‘公转’变成‘自转’,让文化交流自然生发,这样两地文化交流才能更持久,更具魅力。”许建觉得,“经过这么多年努力,这是一种好的开始。”
闵行区群艺馆摄影干部、上海摄影家陶志军也在援疆过程中对新疆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前后十次进疆,七次来到泽普,深入田间地头、农户人家,记录了文化援疆、教育援疆、产业援疆、爱心援疆、援疆二代、幸福宜居等方面,见证了第九批、第十批援疆干部人才舍小家为大家的援疆精神,及上海援疆取得伟大成就。11月29日,这些摄影作品将在“丝路之约 金凤泽普”摄影艺术展呈现,让更多市民了解上海援疆的成果。
“文化援疆这些年,真正能从上海去往新疆或是新疆来到上海的人依然有限,通过沪喀文化周这样的活动,让老百姓深入参与其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闵行区群艺馆馆长于晓敏感慨,“让更多人知道文化润疆的重要性,更多人参与其中,这项工作的意义就会成倍地增加。”
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活动部唐丽雅认为,文化是了解一个地方的窗口,文化吸引力有“以点带面”的作用,“上海市民在家门口看了一场十二木卡姆演出,感受到新疆音乐的吸引力,也许就会有兴趣前往新疆,深入体验当地文化。我们通过文化交流,就能够带动文体商旅融合。”
“文化方面,新疆有新疆的特色,上海有上海的强项。”静安区文化馆副馆长颜海芸认为,在文化援疆的工作中,两地要发挥各自强项,上海各区文化馆、群艺馆也应与市群艺馆联动,“相互借鉴力量,整合资源,发挥联动效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