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4年11月25日,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网站发布《能源互联网的大国竞合之源:地缘技术与治理协同》,报告分析了全球能源互联网的趋势和挑战,提出通过信息与能源融合构建智能高效体系,以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市场变革,并强调其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合作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为绿色数据治理和国际合作提供建议框架。
澎湃新闻授权发布前言,全文请点击查阅。
《上研院报告》(SIIS Report)《能源互联网的大国竞合之源:地缘技术与治理协同》是2024年度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创新工程”项目“绿色数据融合治理下的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与对策研究” 的最终成果,由院公共政策与创新研究所承担。该项目于2024年2月启动,10月完成,并于11月正式发布。课题负责人为于宏源,撰写成员包括鲁传颖、孙海泳、曹嘉涵、周亦奇、朱云杰。在本报告撰写期间,课题组成员密切跟踪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态势,探求全球能源数字化和清洁化物质基础和发展动力,从全球地缘经济现状研究大国间全球绿色-数据融合治理竞争。
本报告跟踪研究全球“绿色-数据”融合治理,深入探讨了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实践经验、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前景。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核心在于实现清洁化、数字化、网络化的“三化”趋势,通过信息与能源的融合,提升能源生产和消费效率,形成一个信息主导、精准控制的能源体系。从全球背景来看,科技创新正处于空前活跃时期,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和经济结构,科技革命与地缘政治冲突引发了国际能源市场的巨大震荡,使得能源转型的重要性持续上升。“全球能源互联网”概念的提出旨在通过加强能源伙伴关系、打造能源安全命运共同体,促进各国能源战略的正向发展,并在确保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增强全球能源供应链的安全性与稳定性。课题组同时与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AGORA能源转型论坛举办“欧盟对华电动车反补贴调查下的中欧绿色伙伴关系建设”研讨会、“东亚圆桌2024:共赢合作,共建净零排放未来”对话、碳定价-数据治理的协同问题研讨和进博会边会,来自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博众智合能源转型论坛、牛津大学、欧盟驻华使团、德国国际合作机构等国内外知名能源气候专家学者将会参与,获得了更为细致的信息补充。
报告指出,能源互联网可以大幅度提升能源生产和消费效率,最终形成能源交易和能源资产交易两个市场。互联互通在全球化时代中发挥重要枢纽作用,多数国家已经将互联互通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之一。全球能源互联网以适应全球清洁能源的开发、消纳、输送为核心。国际能源体系的主导权正在朝能源互联网方向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经济的增长热点。全球能源互联网建立在以清洁能源为主导、以电为中心、全球配置资源的能源发展新格局上,跨国跨洲骨干网架和涵盖各国各电压等级电网的国家泛在智能电网共同构成了其核心。互联网未来发展方向包括物联网、云计算等,都能与能源互联网产生碰撞,从而构建一个可靠、稳定、智能且具有自适应性的能源互联网。。
报告认为,能源互联网可成为我国推动“一带一路”合作、构建双循环经济体体系以及创立全球公共物品的重要依托。能源互联网是我国推动“一带一路”合作的重要依托。能源互联网是数字“一带一路”与绿色“一带一路”倡议的交汇点,同时也是我国产业优势的聚集处。在此情况下,我国可应积极介入全球南方国家全球互联网建设,并且结合不同地区的发展阶段,整合标志性项目与小而美的合作项目。对于部分经济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我可积极通过标志性项目,参与其整体性能源体系升级工作中。而对于部分经济发展基础较弱的国别地区,则应积极通过小而美的方案进行参与。在当前全球能源危机和气候变化加剧的双重背景下,实现区域电能互联是各国迈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步。而随着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的不断推进,区域电网互联也是电力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正如本研究指出的那样,在发展中世界积极推进区域电网互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区域电网互联有助于提升各国电力系统的灵活性与可靠性,帮助各国降低能源消耗与碳排放,促进各国能源转型与清洁能源发展,推动各国的智能电网与能源互联网建设,而能源互联网建设可成为我拓展国内相关产能市场重要依托。在美西方对我国无理打压越发严重当下,我应积极采取发展禀赋加公共产品的模式,将我发展优势转化为公共产品。能源互联网是全球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依托,我国可通过能源互联网建设,将其成为我国基础设施全球投资与发展援助重点,为世界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
报告提出了在国际绿色数据融合治理背景下构建国际合作制度的必要性,并在国际绿色数据融合治理背景下进行国际合作的制度建设建议,尤其是在相关区域合作与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中国与相关地区国家宜结合“绿色数据”融合背景,在能源网络安全、数据治理、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等领域拓展与深化合作,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与深化基于能源安全、数据治理与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的命运共同体关系。相关成果发布在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中心专报、情况与建议、世界与上海、《亚太经济》、《西南金融》等论文、专报、媒体文章上,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未来发展以及中国与相关区域国家的合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