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10月22日,合肥市工信局发布数据称,截至10月21日,全市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00万辆,预计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30万辆,同比增长74%。
要知道在2021年,合肥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量为14.5万辆。短短三年时间,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翻了几番,这也让曾经并不显山露水的合肥,一下子有了和西安、上海甚至深圳等“汽车城”一决高下的勇气。
合肥凭什么?
合肥不断加速
汽车工业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集各种现代工业技术精华于一身,是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制造实力的标志。世界经济强国美国、日本、德国等,均以强大的汽车工业而著称。
在国内,北京、上海、广州、长春等城市都是传统的“汽车城”,拥有深厚的汽车工业历史以及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这个“超级俱乐部”里,早年并没有合肥。毕竟,早年的合肥只是一座县城,家底薄弱,曾被民间戏称为“三五城市”,即5平方公里的城区面积,5万人口,还有5家作坊。到新世纪初,合肥地区生产总值也一度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名80名开外。
合肥城景。安徽文旅 图
但这并不意味着,合肥没有汽车工业基础。1964年,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前身——合肥江淮汽车制造厂成立;1968年,一辆2.5吨轻型载货汽车在合肥诞生,拉开了安徽汽车工业的大幕。
合肥工业大学更是被称为“汽车领域黄埔军校”,走出了江淮、奇瑞等多家汽车大厂的创始人或高管,也是合肥最早开始从事新能源汽车研发的院所,攻克了一批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技术难题。
有一定的制造业基础以及创新力量的加持,再加上超前布局的眼光和深耕产业的决心,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开始进入“快车道”。
2009年,国家启动“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合肥是首批13个试点城市之一,获得了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资格。2010年,上海、长春、深圳、杭州和合肥这五座城市又联手开启了新能源汽车购买补贴试点工作。
2016年,蔚来牵手江淮汽车,联手推进新能源汽车项目;2020年4月,蔚来将其中国总部正式落户于合肥。
2021年7月9日,比亚迪合肥基地项目正式签约,次年六月底整车下线。
2021年,合肥全市生产新能源汽车14.5万辆;2022年生产25.5万辆;2023年生产74.6万辆,迎来指数级增长。
今年合肥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全力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前三季度,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达92.75万辆,同比增长74.47%。截至10月21日,全市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正式突破100万辆,预计全年产量将历史性突破130万辆。这个数字,已经足以让合肥跻身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第一军团”。
全面系统发力
说到合肥新能源汽车,必然绕不开蔚来。
就在前几年,合肥在蔚来遇险之际,通过组建新能源汽车投资基金,以现金出资的方式投资蔚来项目,帮助蔚来“逆风翻盘”,至今令人津津乐道。
因此也有人觉得,合肥算是“赌对了”。但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合肥不是“赌博”而是“拼搏”,“赌博”靠的是手气,而“拼搏”靠的是手艺。
蔚来第二先进制造基地内景。新华社 发
首先,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全面爆发,得益于合肥乃至安徽的顶格重视。
安徽将汽车产业列为“首位产业”,而新能源汽车则是合肥六大主导产业之一。合肥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扶持文件。合肥还创新了“国资入股-市场退出-循环投入”投资路径,国资累计投入汽车领域超百亿元、带动投资500多亿元,这些资金中,不少都投向了新能源汽车领域。
其次,合肥“打法”非常系统。
整车制造方面,合肥目前已集聚江淮、比亚迪、蔚来、大众安徽、合肥长安、安凯客车6家整车制造企业,并推进全谱系车型布局,覆盖从微型、紧凑型、中大型到豪华型的全价值区间,同时规划建设有下塘、新桥-南岗、新港-中派三大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分别位于合肥主城区的北侧、西北侧和西南侧;
零部件配套方面,合肥共有汽车核心零部件配套企业500多家,分别在全市各个重点配套产业园区,其中不乏国轩高科、中创新航、巨一科技等新能源车企头部配套公司;
后市场方面,围绕打造全国重要汽车消费和服务中心,加快整车再制造、电池回收利用、检验检测、汽车旅游、汽车文化等后市场领域发展,鼓励“车电分离”经营模式,支持创建“电池银行”,加快建成新能源汽车展销中心,打造会展品牌;
智能网联方面,合肥正高标准推进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建设,打造首个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全域开放”的省会城市,截至目前已累计开放测试道路里程上千公里,并建设了世界最大城市中央公园骆岗公园全空间无人体系示范项目、交通运输部首批自动驾驶先导应用试点(滨湖国家森林公园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园区)等应用场景,累计投放智能网联示范应用车辆超300辆……
2024合肥国际新能源汽车展览会开展。王牌 摄
还有,合肥的执行力已成品牌。
以比亚迪项目为例。2021年7月,比亚迪项目落户合肥市下辖的长丰县下塘镇。该项目从谈判到签约用时23天,从签约到开工用时42天,从开工再到整车下线用时10个月,产值过百亿元用时5个月,创造了令外界惊叹的“合肥速度”。长丰县成立了工作专班,每周召开“周六解题”会,一切围绕企业转,一切聚焦企业干。
不夸张地说,合肥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最完备,也是最适合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地区之一。
据公开报道,有专家分析称,传统汽车产业供应链是金字塔结构,有严格的层级关系,而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的供应链是一种网状结构,零部件的轻量化、产品的软件化导致产业的布局不再受地理空间的约束,供应关系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产业格局的改变。
因此,部分抓住机会的强二线城市隆起,是一种必然。
迈向国际一流
开着新能源汽车的合肥,如何行稳致远?
创新是一个关键。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注意到,在培育创新生态方面,合肥联合大院大所共建有6家汽车领域新型研发机构,组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60家。
另外,中科大、江汽集团智能新能源汽车联合实验室也已经揭牌运行,合肥还依托合肥工业大学设立了自动驾驶汽车安全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合肥不断推动“政产学研用金”的深度融合。
目前,合肥已形成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创新人才、汽车企业”于一体的科创集群。可以预见的是,这些科技创新集群正成为合肥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强大“磁场”,驱动产业的迅猛发展。
合肥太知道创新的重要性了。由于资源禀赋不足,“家底”相对不厚,对于合肥来说,谋求城市发展只能靠科技创新,这是一条实现“弯道超车”的必由之路。
依托强大的汽车产业,以工业旅游来推动城市吸引力和知名度的进一步提升,或许也是合肥未来的一个努力方向。
德国沃尔夫斯堡是大众汽车总部的所在地,这里的工厂每天可以生产数千辆汽车。游客可以花费大约两个小时目睹一辆汽车的完整组装过程,感受现代工业的高效与精密。此外,当地还有主题展览、汽车博物馆和壮观的汽车塔,等等。
还有斯图加特,则是戴姆勒-奔驰公司的大本营,每年都要接待十几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汽车用户、汽车商以及游客前来参观。
目前,合肥在新式工业旅游方面已经开始尝试。游客在网上预约即可参观蔚来工厂,获得科幻感的视觉满足,感受“中国制造”的深层肌理运作。
向新而行,久久为功。面向未来,合肥将聚焦新技术、新产品进行前瞻性布局,加强产业深度合作,全力打造国际一流新能源汽车之都。
合肥目标到2027年,力争培育出2~3家年产50万辆整车的企业,新增10家百亿规模的零部件企业,新能源汽车产量超300万辆,产业集群营收突破1万亿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