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1月24日,由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市作家协会、巴金研究会、巴金故居主办的第十四届巴金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开幕。本文系根据学者陈思和在现场发言编辑整理而成。
巴金图书馆 主办方供图
2005年,巴金先生去世那年我写过一篇文章,我以鲁迅为参照讨论巴金在20世纪文学史上的意义,文章的题目叫《从鲁迅到巴金》。巴金是鲁迅的继承者,但是时代变了,原来代表着最前沿的先锋文学,逐渐转向大众文化。巴金早年的创作充满革命激情,体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到大革命时代的社会趋势,但是在国民党法西斯政权白色恐怖和查禁制度下,他笔下的社会革命逐渐转向家庭革命,批判社会制度的锋芒转向了批判旧家庭封建体制。“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家》是巴金首次发表在上海报刊上连载小说,以通俗的形式赢得了千百万读者的欢迎。于是巴金先生很快成为一个畅销作家,读者在接受他的通俗叙事的同时,也接受了他鼓吹的革命、反抗、理想等先锋精神。
巴金在武康路寓所 主办方供图
巴金先生自己并不满足于一个畅销作家的成功,他有远大的理想,但他的理想无法实现;他有自己的信仰,但是他的信仰已经在现实中彻底破灭。他只能将这种难以言说的痛苦在创作中尽情宣泄,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痛苦叙事风格,并被那个时代所接受。
我曾经在《人格的发展——巴金传》里这样描写:“巴金的魅力不是来自于他生命的圆满,恰恰是来自人格的分裂,他想做的事已无法做成,不想做的事却一步步诱得他功成名就。他的痛苦、矛盾、焦虑……这种情绪用文学语言宣泄出来以后,唤醒了因为各种缘故陷入同样感情困境的中国知识青年,安慰了他们枯竭的心灵,这才是巴金当时成为青年偶像的原因。巴金的痛苦就是巴金的魅力,巴金的失败就是巴金的成功。”
巴金图书馆 主办方供图
其实,即使到了晚年,巴金先生仍然被这样一种失败感苦苦纠缠,难以排遣。记得在上世纪90年代我接受一家杂志社的委托对巴金先生做过一次专门采访,他是事先准备好提纲的,他见到我就说:“现在我走成这个样子,并不是我的本意。”我就问他:“那么您在年轻时有没有想象过您到了九十岁的时候,应该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巴金先生脱口而出:“我希望搞实际的事业,对人类会有更多的好处。”我又追着问他:“假如你参加了革命工作,那你想现在你会怎样?”巴金笑了,他就说:“所以,我说我充满矛盾,我是个知识分子么。”
巴金先生即使到了晚年,他内心还是充满了反省和自我批判精神。现在他已经离开我们整整19年,他把丰富而复杂的精神遗产,包括他的矛盾和忏悔,他对未来的洞见与先知,以及由此带来的痛苦,都传承给我们。我们接受了巴金先生的精神遗产,我们还将探索下去、思考下去、传承下去。
海报设计 白浪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