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长江入海口的南通是一座独特的城市。百年前,末代状元张謇为救亡图存,在南通兴实业、办教育,使这座城市成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锋,被誉为“近代第一城”。改革开放之后,南通儿女在纺织、轻工、冶金、化工等产业中的稳扎稳打,使南通成长为江苏省乃至全国的经济重镇,跻身万亿GDP城市。
南通老城濠河日出。视觉中国 图
近年来,随着科技创新的热风吹遍中国大地,南通的创新“血脉”再次“觉醒”,积极协调产业升级,推动科技招商,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社会研发投入突破33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2.8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8.77%,技术合同成交额超380亿……均创历史新高。
南通的科创土壤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家、研究者和投资者。11月16日,“2024南通科技产业协同创新季”将拉开帷幕,活动将推介园区方案等科创政策,揭牌成立数个研究院和产业联盟,举办生命健康、海洋科技等创新成果对接会,并将在现场签约极地与极端环境大科学装置等一批重大项目。
在南通做科创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产业环境与政策服务有哪些特点?澎湃新闻走访南通市科技局等相关部门和数家南通企业,体验了这里的科创氛围。
求新:老产业中的新秀
对于“据江海之会”的南通来说,船舶是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元素,发展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有着独特的优势。南通从修船起步,到后来沿江船厂遍地开花,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全球重要的船舶海工产业基地,其中船舶制造约占全国的1/10,海工装备规模约占全国的1/4。
南通一艘正在建造中的新型FPSO船。视觉中国 图
有些人可能认为,南通的船舶海工产业主要做制造的工作,更加技术密集的设计研发则在别处,比如与南通一江之隔的上海。然而在南通,具备高端设计研发能力的创新企业正从这个行业中迅速涌现。
“上海确实有技术、国际化等方面的前期优势。但是从成本的角度来说,南通肯定是占优的。另外,现在南通和周边其它江苏城市的船舶海工体量,肯定要比上海大,也具备产业优势。”江苏海仓工程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石展伟说。
海仓是一家地道的南通本土孵化的创新企业。自从2018年从位于南通的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里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孵化成立以来,这家企业凭借过硬的船舶海工设计能力以及出色的针对智能化、绿色化场景的方案提供能力,在国内外做出了口碑,营收也如“坐火箭”般猛涨,从2019年的380万元到今年的1亿元。
“我们公司主要有三块业务。第一就是船舶海工的设计,这是我们的‘基本盘’。其次就是跟清洁能源相关的整船设计,比如装载风能或者氢能设备的海上移动平台。最后,我们还有一所智能研究院,结合我们上游设计的优势,为船厂等客户提供数字化与智能化的服务。”石展伟介绍道。
去年下水的全球首个漂浮式风渔融合项目“国能共享号”,正是由海仓操刀整船设计。这个神奇的漂浮平台上面是风力发电机,下面的空间能够用来养鱼,用新颖且绿色的方式解决了传统远海养殖中供电难的问题。除此之外,海仓还与西门子等跨国公司合作,设计了海上风电升压仓等绿色能源关键设备。
“口碑是一步步建立起来的。我们瞄准了很多国际项目,提升客户对我们的信任。”石展伟说。
他提到,公司的发展也得益于南通市政府和科技园区所提供的服务。“响应特别快,非常及时。比如我们因为规模增长需要更换办公地点时,园区迅速安排腾挪,为我们解决问题。”他说。
人才也是技术密集型企业绕不开的话题。海仓的员工有很多来自各地的优秀年轻人,他们在南通得到了比较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得益于南通的发展,我们的人才都来自武汉理工、上海海事、大连海事等对口的高级院校。我们发的薪资跟大城市一样,政府还提供人才公寓等等补贴,南通的生活压力又没有那么大,对年轻人来说很宜居。”石展伟说。
像海仓这样的创新企业,虽然身处传统产业,但紧抓产业高端化、智能化与绿色化所带来的新机会。这些企业成立时间不长,初始规模小,但发展潜力无限。这对地方的科技招商工作提出了“慧眼识人”的要求。
“以前的招商主要看企业规模,但科技创新企业不一样。可能现在只是很小的一家公司,但没过两年,可能营收就翻了十几倍。”一名南通市科技局的负责人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他们也在招商过程中不断改进工作方式。现在,他们主要关注“有高科技含量、有高层次人才、有高成长潜力、有社会资本关注”的科创项目,并每周召开项目调度会、每月总结和交流,密切跟踪落地情况和解决企业需求。
正是通过这种高强度、讲标准的密切考察和积极服务,南通在发掘潜力科创项目上增势迅猛。在今年的前三季度,全市招引科创项目1279个,已经超过了原先全年计划的1200个。截至目前,全市共申报高企1303家,入选省独角兽企业3家、省潜在独角兽企业18家、省瞪羚企业92家。在它们之中,会有更多像海仓这样的优秀企业涌现出来。
求变:新赛道上的跑者
试想有一天,我们可以从地里“种”出无污染、可降解的“塑料”来,将极大改善地球环境。在南通的一家科创企业中,这已经成为现实。
位于南通市北高新区的江苏三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在种植一些与众不同的红薯、马铃薯等作物,它们加工得到的淀粉具备独特的性能,能够被制成更加环保的植物基“塑料”、无毒无害的无甲醛胶水、更加便宜的胶囊等制品。
“常规淀粉的结构可以用含有多少直链淀粉(葡萄糖组成的线性聚合物)来表示,红薯和木薯大概是20%。如果让这个比例低于5%或者高于35%,淀粉的结构就产生了变化,这会带来性能的变化,从而成为能够满足制品需求的特种淀粉。”三黍生物的首席战略官吴银亮说。
在以往,制备这样的特种淀粉需要通过化学或物理的方法对普通淀粉进行“改性”,但这种二次加工会极大提高成本,让这种环保材料失去价格优势。“最早期的时候,普通淀粉是3000元1吨的话,改性淀粉能卖到3万元,改一步价格就暴涨了10倍。”
经过科研攻关,三黍生物成功使用基因编辑技术对传统淀粉作物进行改造,从而“创造”出可以直接生产改性淀粉的新作物,成为国内首家通过这种方式生产薯类特种淀粉的企业。
通过研发、种植与生产,三黍生物形成了完整的淀粉新材料产业闭环。“我们的业务主要有三个板块。一个是科研板块,通过生物技术来开发更多种类的淀粉基新材料。另一个是架构服务板块,用我们的研发技术帮其它公司解决问题。最后就是加工、生产淀粉材料的工业板块。”吴银亮透露,公司去年的收入在1.8亿元人民币左右。
三黍生物于2018年落户南通。回忆当初这一选择,吴银亮说:“对于初创企业,南通的包容性很强,扶持的政策也好。在上海等地,前期是比较困难的。”
“南通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真正体验到了政府的服务意识。跟我们对接的官员都是想着解决问题,很多东西考虑得比我们还周全。比如我们实验室、办公地点等等,在我们还没有过来之前,都已经布置准备好了,并且给我们解释了选址规划上的考虑。”他说,“有些地方会先‘骗’你干个两三年,而南通给我们的承诺全部都兑现了。”
“来的都是客”,南通的实干精神和“人情味儿”让吴银亮印象深刻。“我们最早来的时候,因为暂时没有地,仅有的那些种子没法保存。一个干部就提出把自家菜地给我们种,大家一起用他家的小拖拉机就干上了。”他笑道。
国内创新研发、国产替代的风头正劲,像三黍生物这样的研究者和创业者或是在新兴交叉学科的“处女地”打拼,或是在产研尖端的“无人境”跋涉。这些企业的成功往往会带动上下游产业乃至形成集群,亟需地方政府的支持。
对此,南通市科技局成立未来产业工作专班,建成南通未来产业发展智库,集聚海内外科技界、产业界和投资界的多方资源,共同研判未来产业的发展,明确细胞和基因技术、合成生物、新型储能、远海装备、低空经济、第三代半导体和通用人工智能7个未来产业新赛道,以便发现更多像三黍生物这样的优质创新企业。
南通还通过地区协同的方式,充分利用邻近上海这个创新策源地的区位优势。今年,南通市科技局先后在上海举办3次双月例会和相关产业活动,推进全市及板块、园区与上海深度合作。南通如皋等地积极在上海建设“科创飞地”,让企业能够同时享受两地的产业优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