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体人、评论人伍里川的随笔集《中年时代的情分》新书分享会“时间的温度”在南京举行,多位媒体人、作家和高校教授现场分享了阅读感想。
书中多篇文章,发表于南方周末自由谈、澎湃新闻夜读、正观新闻漫读、时代邮刊等媒体,也有不少源于其自媒体的“遐思录”。少年村庄、军旅生涯、中年意象,尽在其中。
《中年时代的情分》书影
何谓中年时代的情分?新书中的一些文章题目有所展现,例如,《你有没有可以生死托付的人?》《人生何处不相逢?》《中年人的每一个意外之喜,都在深渊之上》《人世沧桑,唯有时间》《山河故人,乡愁永续》。江苏省杂文学会会长刘根生认为,情分就是缘分。“正如伍里川所言,能随时骚扰的才是真朋友。男人过了35岁后开始变得柔软,而伍里川的文字就是明证。”
为何如此定义?伍里川认为,“中年时代”代表着沧桑而深沉的人生阶段,时间所积累的情分如枝蔓,如山川,也如清风,在人心深处留下永远的痕迹。纪念悠然往事的最好方式,就是以“情分”的名义共鸣。在他看来,中年时代的情分,是细腻的,也是粗粝的;是负重的,也是轻盈的。这些情分,是一个人成长所需的养分,是一群人社交所享受的福分。
书中文字,从不同视角指向着世间真情。作家、南京电视台《听我韶韶》著名主持人吴晓平在分享会上表示,伍里川的上一本散文集《河流与柴火》就是他写的序言,从《河流与柴火》到《中年时代的情分》,作者进入了更深的写作意境。作者坚持把写作当成毕生的理想,长期追求文字的突破。“我喜欢武侠,佩服古龙。一个‘义’字,古龙掌握得最好。在我心里,伍里川有点像古龙。伍里川在这方面的开掘,我感受很深。例如,他在书中写,忘不了部队老班长的恩情、在老班长的墓前和小兄弟直播,这些让我想流泪;他写一位大姐当年为了照顾他的自尊心,把新衣服的标撕掉混入旧衣服里送给他,而这位大姐的去世让他非常难过。这些文字,干净而细密,让人心有戚戚。伍里川,总是把情隐藏得很深。他以这些文字表明,要做一个本真的人。”
“什么是文化?文化深藏于乡野中、柴火中,是中国人的人性”,吴晓平的话,和南京工业大学教授、江苏法治建设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中年时代的情分》序言作者刘小冰的观点颇有相近之处:“伍里川的视角和笔触,最终回到了乡土社会。我对伍里川的这本书,可以用前人的一句话来概括:苍山如剑立,白云自在游。相濡以沫是爱,相忘江湖也是爱,而且是最终的爱。这样的文字,温润如玉,我喜欢。”
高级记者、教授丁邦杰则认为,伍里川写杂文、评论,还能写散文,且三者融合得较好。“在伍里川的新书里,体现了仕的精神。一个人只有淡泊名利,才能写得好文章”。对此,南京新闻广播著名主持人马青也表示,“这些年,伍里川在不断拓展写作空间。他既能写犀利的评论,也能写好读的散文。伍里川的评论如小李飞刀,这和他的散文不太一样。他的散文柔情似水,情感充沛。读他的文章,能感觉到,这是一个好兄弟、好邻居,是一个温暖的人。有时,伍里川甚至给我‘背着大刀走天涯’的感觉。”她认为,伍里川是把吃饭的工作当成爱好,把爱好做成专业,且一直为此热情似火。评论人周威说:“我和伍里川都有过军旅记忆。在伍里川充满自省和怀旧意味的文字世界里,他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心,也未失赤子之心。”
《中年时代的情分》并不是“春花秋月”式的叙事,而是关切现实语境,在平实的文字中寄予着对于美好境界的向往。书中有数篇文章提及正直人格,他发问:正直人格还有意义吗?且也不无反思地表示:过刚易断,我们这种人的命运。但他希望,正直者能过得好一些。寓言作家石飞表示,这本书的一大特点是,作者关注现实问题,敢于直言,为人为文都体现了正直者的底色。而资深出版人花蕾也表示,伍里川向我们展现了这样的事实:中年人看问题更稳健、更贴切。
一本随笔集,也是一本“性情集”。在江苏城市频道零距离著名主持人、在抖音和快手拥有数百万粉丝的大林看来,伍里川是一个平日里不善言辞的人,但在文字里,却满满的“刀光剑影”。他在努力争取更多的创作机会,也在努力展现着一个文字工作者的朴实本性。诗人王彬彬则认为,“伍里川的文字慈悲,硬度和软度结合得较好。真性情的他,可谓文如其人。”青年创业者陈海洋也认为,伍里川的文字既柔也刚,透着才情,也透着本真的力量。
“伍里川的文章是要读的,不经意间能读出太阳下的露痕,能读出水流中的鱼影,能读出摇篮里的音符。”安徽省池州市文联专职副主席阮德胜的一席话,与大学生紫璇的发言不谋而合,“伍里川的文字里,流淌着另一条河流,穿过故乡,漫过乡愁,渗入灵魂,蜿蜒而广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