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对我说:艺术之道,要想钻进去,很难;要想钻出来,更难。父亲还对我说:艺术家一辈子图个什么?就图一个好字。”谈及父亲、作曲家黄田对自己的影响,钢琴家黄亚蒙说。
黄亚蒙从父亲那里传承了丰厚家学,如今,父女联手,合作了一张钢琴独奏专辑《天问》。11月10日,《天问》由Blooma Music全球发行,专辑由黄田原创谱曲,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黄亚蒙担任制作人并领衔演奏,同时携手10位学生共同录制。
黄田和黄亚蒙
《天问》专辑名来自屈原诗词,创作时间跨越40年,包括18首钢琴独奏曲:有描述云南的风土人情,如《佤山舂米谣》《小卜冒把叮琴弹响》《山的行旅》;有从中国古代诗词幻化,如《红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还有对艺术、对人生的思考,如《天问》《崖畔上开花》。
黄田祖籍湖南,曾在云南省歌舞剧院工作多年,在这片大地上汲取了丰富的生活和音乐的营养,这些营养也不知不觉融入他的创作。
在《佤山舂米谣》里,他动情描写阿佤姑娘。她们打着赤脚,短袖短裙下露着棕色的肌肤。她们披着乌黑的长发,脖子上戴着银色的项圈,乌黑的眼睛,特别亮。她们哼着祖上传下来的歌谣,用一根粗粗的舂米棒,不紧不慢地,在舂米。她们生在歌声中,活在舞蹈里,没有忧愁,没有烦恼,简直就是童话里的人、艺术王国里的人。
在《小卜冒把叮琴弹响》里,他用钢琴模仿叮琴。叮琴是傣族的民间弹拨乐器。这种乐器本身很小,音量也小。它是傣族小卜冒向小卜少求爱的绝妙工具。在叮琴温柔的音韵中,小卜少的心,被弹醉了。
多年前在云南采风,黄田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越是偏远贫穷的山区,云南民歌越是好听,“可能那里生活单调,村民会哼出一个让自己满意的曲调作为安慰,所以越苦的地方曲调越好听。”黄田无形中将这些采风记忆编织进创作中,后来听到作品录音时,依然感动到落泪。
黄亚蒙出生于昆明,从小对云南少数民族歌舞耳濡目染。“父亲受过音乐学院的科班训练,但在云南生活多年,受到少数民族音乐的影响,创作上会少一些学术的束缚,更生活,更逍遥。”黄亚蒙笑说,父亲有一点“民间艺人”的感觉,比如虽然没有专门学过钢琴,但是钢琴即兴特别棒,“整张专辑,除了最后一首《崖畔上开花》是遵循变奏曲的曲式,其他17首谱曲都很随性。”
专辑封面
黄田笔耕不辍,写过上百首声乐作品。“女儿很少讲话,有一次大胆地讲了一句:不要老写声乐。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对我震动很大,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提醒。”后来,黄田又写了很多器乐作品,包括钢琴、小提琴协奏曲。
黄田坦言,自己早期的创作有些学生气、规规矩矩,后来再去修改或再创作,变得随心所欲不逾矩,更加敢于突破。他至今还记得当年老师上课讲过的一句话:“作曲家写出的作品,第一要能听,第二要能看:听是给不学音乐的人,靠耳朵;看是给学音乐的人,乐谱里面是有门道的。”
演奏父亲的作品,黄亚蒙觉得亲切也新颖,“和别人合作,要很尊重对方。但和父亲合作,我没有担心,会很直接地表达想法。”
新专辑中,她邀请10位小演奏家共同演奏,他们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音乐学府的大学和附中,不少人曾经登台国内外知名音乐节与音乐厅。
“每位学生的技术都十分精湛,手跑动得真快啊。他们对演奏的感悟也很丰盈。现在的孩子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真是了不得!”对孩子们,黄田赞不绝口。
有一首《雨巷》,由黄亚蒙的女儿廖檬加演奏,祖孙三代都在专辑中留下印记。“我从小就在姥爷创作的音乐中长大。《雨巷》很现代,和我之前学过的作品不同,但像一位老朋友,我一见如故。”廖檬加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