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聊天记录为证,五天前,我刷到 " 郑州大学生组团夜骑开封 " 的视频,还特意查了一下两地之间是否只有 50 公里。很受感染,把视频转到群里,几个老朋友略微聊了几句 " 年轻真好 ",有朋友提起多年前我们一起步行八小时去雾灵山看日出的往事。山上很冷,裹着租来的军大衣,身体和精神一起抖擞着迎接漫天云霞,已经数不清是多少年前了。
之后几天,眼见着媒体对 " 夜骑开封 " 的报道越来越多,文案基本还是 " 青春没有售价 " 那个调性。我对这件事的观感却悄然发生了一些变化。昨天刷到一条消息,说一位大学班主任在班级群里指责这些学生是 " 移动造粪机 "," 花着父母的钱放飞自我毫无人生规划,典型的酒囊饭袋 !" 我没有办法认同这种论调,却感觉" 夜骑开封 " 可能不是原来那么回事了。
直到今天,一些决定性的态度和措施被抛出来,我知道事情终于还是这样不可避免地丑陋收场了:
《河南多家媒体发声谈 " 大学生夜骑 ":青春要 passion,更要平安》
《三大共享单车平台发布公告:郑州超区骑行将强制锁车》
《郑州交警、开封交警:今日 16 时至明日 12 时,对郑开大道开封段非机动车道实行禁行措施》
有一条视频证实了这些举措在客观上的必要性,密密麻麻的自行车,警察手拉手形成一条人链在前边压阵,大喇叭播报:" 亲爱的同学们,开封已形成交通堵塞,吃饭住宿已无力接待,请大家安全有序返回,不再前往。"
我记得就在几天前,开封还是很积极地接待这些郑州大学生的,又是免票,又是志愿者。现在不知道开封和大学生,到底谁更尴尬。再把共享单车平台、郑州市、相关大学拽进来,各方齐尬,场面就更热闹了。
我只是为 " 夜骑开封 " 这件事本身感到遗憾。原本是民间自发产生的一桩美事,经过一番表扬,又经过一番劝阻,到最后强制取消,完全变了味道。
变味是从大规模表扬开始的。只是那些表扬者没有意识到,后果会是这样。原本就是局部地方出现的安安静静的小火苗,大风一吹,火烧连营八百里。
关键的是,当一件青春冲动偶然的行为,被聚焦、拔高、盖戳、认证为加引号的 " 青春 " 和 " 个性 " 之后,它就不再是青春和个性了,它堕落了。它成了昆德拉所说的" 媚俗 "," 媚俗 " 就是 " 不惜一切代价想讨好,而且要讨最大多数人好的一种态度。"
反正如果我是大学生,一件事被媒体铺天盖地表扬为 " 很青春 " 之后,我就一定不会去干它了。青春就是自得其乐,青春就是无病呻吟,青春就是谁特么都别懂我。
所以对于那些在 " 开封夜骑 " 火了之后加入进来的人,我没有太多同情。你到底是喜欢骑行,还是喜欢开封,还是喜欢热闹呢?但这事往细了唠也不好唠。首先你不能对参加夜骑的全体大学生开地图炮,你一诛心,你就比人家更不堪了。
另外还有一层,俗和雅这事是很容易反转的,大众的就是俗,小众的就是雅吗?殊不知有时大俗即大雅,刻意求雅反而是俗。这不是今天的主题,暂且搁置。
我想说的是,这件事的发展路径并不是个例,而是有着相当的普遍性甚至必然性。就说这样一个自媒体时代," 夜骑开封 " 这样的事情受到关注是迟早的事,受到关注之后媒体无外乎两种态度,一种是批评 " 注意安全 "" 年轻人还是要以学业为重 ",一种是表扬,表扬之后引发效仿最后还是批评 " 注意安全 "" 年轻人还是要以学业为重 "。死局。
归根结底,允许我开一个更大的地图炮,我们社会大多数人的生活都过于平淡如水了,因为千篇一律,所以渴望个性。但是当真正的个性出现的时候,又只能是效仿,把事情变得媚俗且不说,也很容易把一个容量有限的事情挤爆,变得公共环境难以承受。
潮水就这样一浪接一浪随机地淹没每一个网红打卡地。大家说 " 泼天的流量 " 确实没有错,谁也控制不了潮水的方向。这也注定了,大多数被流量选中过的地方,最终也改变不了什么。水来得快去得也快。
国民精神生活的贫瘠,才是流量的终极来源。所以过度拔高与反噬,总是交替进行。当然,这只是我个人一个小小的猜测,如有冒犯,纯属冒犯。
最后,如果你能体会到 " 夜骑开封 " 一开始的那股精神,就会明白,官方下场明令禁止,或许是它拥有自己独立生命的开始。真正的热爱,都是从禁止开始的。且听风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