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今天(8日)审议通过近年来力度最大的化债举措: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6万亿元,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为地方政府腾出空间更好发展经济、保障民生。
在随后举行的发布会上,财政部部长蓝佛安介绍,从2024年开始,我国将连续五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专门用于化债,累计可置换隐性债务4万亿元。加上这次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的6万亿元债务限额,直接增加地方化债资源10万亿元。
整体来看,此次系列化债措施总体符合乃至超出市场预期,不仅可以为地方政府减轻近期债务压力,还可以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首先,从政策本身来看,无疑为地方政府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近年来,由于内外环境的变化,我国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放缓,部分地区面临较大财政压力。有些地方在预算执行报告中明确提到“基层财政运行困难”,以及“三保”(保基本民生、保运转、保工资)压力增加。这些压力对部分地方基层财政平稳运行、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构成了挑战。
系列化债措施的出台,通过将短期、高息的隐性债务转化为低息、长期的专项债务,地方政府得以在短期内减轻偿债压力,从而有更多的精力和资金投入到经济发展及民生保障中。这种以时间换空间的策略,虽然不会直接降低隐性债务的余额,却能有效降低地方政府的债务违约风险。据蓝佛安介绍,政策协同发力后,2028年之前,地方需要消化的隐性债务总额将从14.3万亿元大幅下降至2.3万亿元,化债压力大大减轻。
其次,在减负的同时,也为地方政府“增肌”。按照计划,新增的6万亿元债务限额将全部安排为专项债务限额,一次报批,分三年实施。到2024年末,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将由29.52万亿元增加到35.52万亿元。这意味着地方政府将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等关键领域,从而推动地方经济的持续增长。
再者,系列化债措施对确保基层财政平稳运行,也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将高成本的隐性债务置换为低成本的专项债券,地方政府可以显著降低债务负担,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比如,某地区过去几年通过高息贷款筹集资金用于城市建设,每年的利息支出高达数亿元,通过债务置换,每年节省的利息支出可以用于其他急需的民生项目。这种优化不仅减轻了地方财政的压力,也为未来的财政规划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
政策的效应远不止这些。从更深层次来看,系列化债措施体现了国家对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深远考量。隐性债务问题一直是困扰地方政府的一大难题。由于缺乏透明度,这些债务往往难以监管,一旦集中到期,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从而影响整个经济大盘的稳定。因此,有效降低债务违约风险,不仅是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积极应对,更是对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此外,系列化债措施还体现了国家对地方政府财政体制改革的坚定决心。长期以来,某些地方政府在财政上一直存在“借新还旧”的循环。这种循环虽然短期内能够维持地方政府的正常运转,但长期来看会加剧财政风险。因此,通过债务置换的方式为地方政府腾出空间,推动其进行财政体制改革和债务预算管理改革,是从根本上解决隐性债务问题的关键所在。
从实践来看,这一政策的推出正当其时。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面临经济转型和财务结构改革的背景下,合理的债务安排可以为未来发展打下基础。通过债务置换降低地方政府短期偿债压力,可以使其有更多的精力和资金投入到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等关键领域。
当然,在推出系列化债措施的同时,还需要从财政体制、债务预算管理等多方位进行深入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地方债务风险,确保地方经济在复杂的内外环境中实现长期稳定与发展。也因此,财政部还明确要求:各地严格落实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要求,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升财政支出效能,盘活资金资产资源。
地方政府在做好债券置换工作的同时,也要接受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确保政策执行的透明度和规范性,增强社会各界的信心。相信系列化债措施的有效落实,将推动中国经济实现更加稳健、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