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3004人以“破三”的成绩完成北京马拉松,这个大众路跑赛季也逐渐进入高潮。提速,成为今年路跑的一个关键词,但如何提速是一门大学问。
撞墙,是跑者提速或者跑出佳绩的敌人之一。所谓的撞墙,通常发生在30公里左右,跑者的腿筋或其他肌肉突然紧绷,能量骤降,感到极度疲惫,感觉就像被前方一堵无形的墙挡着,难以发力前行。
撞墙的出现通常是因为在长时间的运动后,肝脏和肌肉中的糖原储备耗尽。跑者在持续运动中,体内的糖原提供燃料,当它耗尽时,通常伴随着肌肉痉挛、胃肠不适或精神混乱。撞墙出现后,身体的大多数系统会逐渐进入“关闭”状态,在运动医学界,有一种猜测是当糖原储备变低时,大脑会发出“关闭身体功能”的信号,试图自救。
那么,如何避免撞墙呢?糖原来自我们的饮食,所以避免撞墙的方法也可以靠着一张嘴。近日,美国跑步杂志《Runner's World》就邀请运动专家给出了赛前饮食和赛中补给的五大原则,帮助跑者们合理避开撞墙的困扰。
原则一:赛前优化营养摄入
跑者的日常饮食应该包括足够的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比例约占大多数跑者每日摄入卡路里的60%。碳水化合物包括所有的蔬菜、水果、豆类、面包、意面、米饭、谷物,甚至是乳制品。如今,在饮食中剔除小麦和加工食品成了一种趋势,不过,为了避免在训练和比赛中出现能量不足的问题,跑者需要确保自己摄入足够的碳水化合物。
在比赛的前四天,跑者需要将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增加到饮食的70%到90%,这样可以确保为比赛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这种饮食习惯可以在平常的训练中逐渐适应,特别是训练之后,肌肉细胞通常会以比平常更快的速度吸收营养,这就像干燥的海绵快速吸水一样。正因如此,跑步后20分钟到30分钟的进食显得尤为重要。而45分钟后,肌肉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吸收率就会减缓。
按照这样的吸收情况,跑者可以养成习惯,随身携带一些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零食,以便在每次跑步后食用或饮用。长此以往,身体肌肉适应了这样的运动状态,比赛中就会降低撞墙的概率。
原则二:赛前适当减少训练量
想要避免撞墙,赛前逐步减少训练量至关重要。这里所谓的减量是在马拉松前最后两到四周内减少每周的里程数。
减量的目的是将身体的疲劳程度最小化,而非进一步获得生理收益。研究表明,适当减少训练量可以让肌肉糖原储备在赛前恢复到峰值水平。此外,肌肉和结缔组织可以得到恢复和加强,身体的免疫系统也会显著改善。
根据《Runner’s World》的报道,一项权威研究显示,合理减量的参赛者,他们的马拉松表现平均提高了3%,换句话说,也就是可以提速5到10分钟不等。
原则三:赛中补给要聪明,防止脱水
早餐是提供能量必不可少的一顿,对于参加马拉松的跑者更是如此。要知道,由于身体在夜间仍在工作并消耗能量,身体的糖原水平会有所下降,所以跑者在醒来后的“糖原油箱”并不是满的。
但参赛前的早餐不能吃得太晚,跑者要在赛前三到四个小时进食,可以根据自己的体型和比赛里程,适当摄入200到350卡路里。
至于早餐应该吃什么,这个答案就因人而异,跑者可能需要进行一些试验以找到最适合在早晨摄入的食物,不过一些常规的早餐搭配可以是面包配花生酱、水和运动饮料。
除了早餐,如果参赛时间超过一小时,赛中的补给也非常重要。按照专家的建议,跑者要确保每小时摄入大约30到60克的碳水化合物,这些补给可以来自于运动凝胶或者能量棒。此外,跑者也需要运动饮料和电解质补充食物摄入,因为维持细胞之间的渗透压以防止脱水对于避免撞墙很重要。
按照运动医学专家的说法,即使是非常低水平的脱水也会大大增加撞墙的风险,因为它减慢了肠胃排空,这意味着营养物质不会进入血液。换句话说,就算是每10分钟喝一小口水,跑者都能够从中受益。
原则四:关注自己的肠胃系统
在比赛日,跑者的肠胃系统会为运动让步而受到冲击。首先,赛前焦虑会因为身体正准备跑步而减少一些流向肠道的血液。其次,跑步时,血液从肠道转移,并流向运动中的肌肉,为它们提供急需的营养物质和氧气,这使身体的消化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
摄入水、运动饮料和一些营养物进入肠道,可以迫使它保持血液流动,使其保持畅通和运作。
此外,尽早开始比赛的补给。教练们建议,跑者想采取较少量的营养补给来避免肠胃不适是合理的比赛策略,但如果较早开始补给就要考虑更频繁地摄入,这样才能够保证肠道系统的工作。
原则五:调整自己的内心状态
在跑步时,跑者需要留意自己的内心状态,因为心理疲劳会加深对肌肉疲劳的感知。
一旦大脑认为事情进展不顺利,它就开始关闭所有系统。跑者可以随身携带一些小零食、寻找赛道上的鼓励标志,或听你喜欢的音乐,以摆脱低迷的状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