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前,当时只有14岁的李海圳第一次走进中国壁球公开赛,彼时,他被这项小球运动的快速、灵活和多变所震撼,那时他还不敢想,有一天能代表中国站上这项赛事。
“当年我和别人说起壁球,都没有什么人知道,现在不一样了,感觉身边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玩这项运动。”当中国壁球公开赛时隔5年重新回到上海,李海圳在结束了自己的比赛后,每一天都会到现场看球。如今的他,看到世界顶级选手的比赛,依旧震撼,“能和世界最好的选手比赛和交流,这是我备战洛杉矶奥运会的第一步。”
11月3日,2024中国壁球公开赛在浦发银行东方体育中心“月亮湾”落幕,这是壁球项目入奥后,中国内地举办的首项国际职业壁球赛事。中国队派出了包括李海圳在内的4名选手持外卡出战,尽管悉数遭遇“一轮游”,但对起步较晚的中国壁球来说,这是冲向洛杉矶奥运会的重要一步。
李海圳(左)、刘子仪、成凌璐和周芃霖四位中国参赛选手。
4个“一轮游”,但收获的是信心
“刚知道自己抽签和扎卡里亚比赛时,说实话我是很兴奋的,因为之前都是在视频里看他的一些比赛来学习,有机会同场竞技,这是非常难得的机会。”
当李海圳和澎湃新闻(www.thepaepr.cn)说起这次比赛的对手,语调里透着抑制不住的兴奋。对于不了解壁球的人来说,穆罕默德·扎卡里亚是个很陌生的名字,但在壁球世界里,是“天才少年”的代名词。他是今年新科青少年壁球世锦赛冠军,也是PSA(国际职业壁球协会)历史上最年轻的冠军。
李海圳以1比11、6比11和6比11,连输三局,败下阵来。不过,从第一局的“完全没有招架之力”到后两局开始可以和对手打得有来有回,李海圳在实战中收获了宝贵的经验。
“对手实力很强,我就是专注于自己,打好自己的球,能打多好打多好。”几天后再度回顾这场比赛,李海圳已完全释然,但比赛结束当晚,他坦言输球后还是有些生自己的气。晚上11点多看完所有比赛回到宿舍,他一直复盘到凌晨1点多才睡,“我气的是自己有的球可以处理得更好,但我也清楚自己与国外高水平选手在技术、战术以及专项体能上的差距。”
李海圳在与天才少年扎卡里亚的比赛中。
和李海圳情况相似,其他三名持外卡出战的中国年轻球员周芃霖、刘子仪、成凌璐同样遭遇“一轮游”,表现最顽强的周芃霖也只坚持了短短的24分钟。
尽管比赛结果早就在预期中,但对这四位年轻人而言,能与世界顶尖壁球运动员交手,甚至能在场外交流,已经是一次自我突破了。
“中国这次派出的两男两女四名运动员,已经是国内目前排名最高的运动员,按照规则来讲,他们都是全国冠军。”国家体育总局小球运动管理中心壁球部部长王鼎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由于中国运动员很多年都没有参加过国际赛事,所以拥有积分的运动员很少,“这次算给了刚起步的项目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通过交手我们看到了不足,但也增强了信心,能和世界上最好的运动员产生很多交集,这是非常棒的事情。”
刘子仪在比赛中。
用三四年追赶欧美强队,压力很大
如王鼎所说,中国内地的壁球运动起步较晚,没有太多参加国际大赛的机会,这也让中国壁球运动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处于一个“脱节”的状态。
去年10月,壁球被正式确定为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的新增项目,国家体育总局壁球部应运而生,希望帮助中国壁球运动员在新的奥运周期走上洛杉矶的赛场。
“因为这个项目的特殊原因,它在中国的发展基础比较薄弱,在项目进入奥运会之前,壁球更多是在一些大专院校和一些俱乐部里开展,我们甚至都没有专门建制的省队。”王鼎和澎湃新闻记者大致讲述了目前中国壁球的现状。按照他的说法,因为“起步晚”和“壁球人口少”的客观原因,现阶段中国壁球运动的选材还是以跨项目选材为主。
“壁球项目属于挥拍类项目,身体接触非常少,我们在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和调研后,发现这个项目很适合亚洲人,特别是中国人。小、快、灵巧是这个运动的特点,中国运动员适合这个项目,包括我们有很好的羽毛球基础。”王鼎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基于这样的情况,羽毛球运动员成了转型壁球的主要群体。
“我们在各地选了一批有挥拍项目基础的专业运动员转项到壁球,最短的练了两个月,最长的练了5个月,他们在原来运动基础上对壁球的转化做得很好。”
李海圳曾经就是国家一级羽毛球运动员,在接触壁球后,毫不犹豫地选择转型。他也透露,由于壁球在中国的体制还不完善,此前并无运动员等级评定,所以是靠着羽毛球考入上海体育大学的,但进入大学后便重新拾起了壁球,“我玩这个项目的初衷,就是希望有一天能够把中国壁球带上国际舞台。”
和李海圳的情况有些相似,持外卡参赛的成凌璐同样从羽毛球转项壁球,不过,她只打了5个月时间。王鼎这次看了成凌璐的比赛,对她的发挥比较满意,“她的进步非常快,所以我们也想通过这个形式,去激励那些敢于投入到壁球项目的运动员,这也是我们对新的备战方式的一种尝试。”
这样的转项能帮助中国壁球走到怎样的高度一切未知,毕竟还只是尝试阶段。王鼎坦言,“我们也会有更多外训,甚至可能聘请高水平的外教,但我们想用三四年时间去追赶欧美强队十几年的水平,其实压力很大,但我觉得我们走在一条正确的路上。”
成凌璐(右)在比赛中。
完善壁球体制,将中国壁球送上快车道
王鼎口中这条“正确的路”不仅是“跨界选材”以及聘请外教,还是壁球项目自下而上的整体建设和规划。
中国壁球公开赛的赛前发布会上,国家体育总局小球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王赟就谈到了中国壁球未来的发展。在他看来,壁球入奥是这个项目在快速成长的重要契机,但壁球要在中国普及开来,需要把方方面面的制度体系建设完善。
“壁球过去在中国的发展,除了传入时间较短,另一个就是场馆的问题。”王赟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一个普通墙壁的壁球馆造价30万元左右,如果是有足够安全系数的玻璃球馆,最低造价也要达到40-50万元,就目前中国有打壁球习惯的参与者数量来说,运营壁球场馆要想“回本”可能是件困难的事。
“我们也一直想和器材商商讨降成本,但目前从产业链条上来看,我们的高水平壁球品牌不多,目前整体比较薄弱。”
这些都并不影响这个项目在国内发展的初步计划,“我们正在全力和体育总局沟通,希望把壁球纳入到明年的全运会当中。如果壁球能在全运会亮相,对这项运动的政策保障和体系完善都非常有帮助。”
周芃霖(前)在比赛中。
此外,中国也正在建立壁球专业运动员的技术等级标准。按照王赟的预期,当更多孩子能在壁球项目上得到专业运动员的技术等级评定,那自然就有更多家长愿意让孩子加入其中,“这样他们的升学通道以及未来的职业规划和置业计划就有了一定的政策支持和后续保障。”
除此之外,高水平赛事及丰富的竞赛体系也是刺激项目发展的重要推力。在王赟看来,中国壁球公开赛的回归,就是动力之一,“中国壁球公开赛回归,也是在完善竞赛体系,同时我们的全国锦标赛、冠军赛、巡回赛、系列赛等等都会逐步完善,也可以给所有参与者、爱好者和专业的运动员提供完整的赛事平台和展示机会。”
当“00后”小将借着中国壁球公开赛的东风站上世界舞台,中国壁球已迈出大步向着奥运赛场奔跑,但想要每一步都跑得扎实,这群年轻的运动员和项目的管理者还需要付出更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