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896年第一篇“福尔摩斯探案”小说被翻译引进中国,到2010年以来大量《神探夏洛克》“同人小说”在中文互联网世界得到广泛传播,福尔摩斯与侦探小说在百年中国的文化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显影”。
一方面,本专栏主要关注福尔摩斯在中国传播与接受过程中的一些重要且有趣的现象,比如《老残游记》中的人物竟然也会开口便提到“福尔摩斯”;晚清民国时期的中国作者们热衷于书写“福尔摩斯来中国”的滑稽故事;福尔摩斯在当时不仅是文学人物形象,更进入到媒体与商业领域,成为小报名称与香烟品牌;改革开放之初,叶永烈将侦探与科幻相结合,创作出“科学福尔摩斯”系列小说;甚至到2020年,香港作家莫理斯仍在续写“香港福尔摩斯”的传奇……
另一方面,不同于我在之前专著或专栏中更多聚焦文字文本——翻译、创作、评论等文学形式与文字内容固然是我们“阅读”福尔摩斯的基础——本专栏更多关注图像文本与形式,试图从书籍封面、杂志版式、小说插图、电影海报、影视剧照、广告美术、连环画作、儿童绘本与同人漫画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图像资料入手,来重新讲述福尔摩斯与百年中国之间的复杂关联。因此,本专栏名为“中国福尔摩斯连环‘话’”,其实是从“画”入手,追溯历史时间线索(所谓“连环”),借“画”说“话”。
《神探夏洛克》第一季剧照(2010年)
新世纪以来,以福尔摩斯故事为原型的同人创作或跨媒介改编佳作不断,仅以影视作品为例,就有根据莱昂纳尔·威格拉姆同名漫画改编,盖·里奇导演,小罗伯特·唐尼和裘德·洛主演的系列电影《大侦探福尔摩斯》(2009年、2011年);BBC出品,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和马丁·弗瑞曼主演的英剧《神探夏洛克》(2010—2017年,共四季);以及约翰尼·李·米勒和刘玉玲主演的美剧《基本演绎法》(2012—2019年,共七季),等等。
以《神探夏洛克》为例,从原著改编的角度来看,这部剧集将福尔摩斯探案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从维多利亚晚期搬到了21世纪,很多案件及侦探元素也相应随之调整。比如《血字的研究》中的马车夫被改成了出租车司机;原著中福尔摩斯喜欢发电报而不喜欢写信的习惯,也相应变成了其喜欢发短信而不喜欢打电话。当然其中也不乏编剧对于原著中故事线索的另类新解,比如《血字的研究》中的死亡留言“Rache”,在原著中被解读为德语单词“复仇”,并强调其并非某位女士的名字,但在《神探夏洛克》第一集中,案件解锁的方向则恰恰相反。此外,《神探夏洛克》还充分利用电视剧集在视觉上直观的表达优势,将小说中不可见的“演绎法”与推理过程充分可视化。每当福尔摩斯仔细搜寻犯罪现场并沉浸于推理过程之中时,屏幕上都会以文字的方式呈现出其此刻的所思所想,从而带给观众更为直观的感受和沉浸式体验。
当然,除了原本的侦探推理故事之外,《神探夏洛克》另一个对于观众的巨大吸引力还在于剧中福尔摩斯与华生等角色人物之间的互动关系,并由此引发了大量观众/粉丝在言情小说方向上所展开的二次创作热潮。本文所选的图像即是出自《神探夏洛克》第一季中的剧照,对于这一场景,粉丝们其实并不关心福尔摩斯与华生究竟在讨论什么案情,或者如何讨论案情,而是对两人之间的“最萌身高差”投以会心的微笑。
在《神探夏洛克》的“同人小说”中,以福尔摩斯和华生这一对人物CP最为好“磕”,其中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福华党”和“华福党”,名字顺序的不同代表了粉丝们对于人物关系的不同想象方式。前者以蓝莲花的《协奏、交响与独自沉迷》(后文简称“协奏”)最具代表性,这篇“福花同人”小说最初在“随缘居”上连载,2010年10月22日开篇,同年11月30日正文完结,和剧集播放的时间高度同步。小说故事被设定在《最后一案》发生前后,情节内容亦正如作者所自陈:“故事以狗血言情为主,案件神马推理神马只是调料,要看严谨推理或者对侦探变情圣接受不能的请止步。”在小说形式上,《协奏》“由N封电邮、N篇笔记、1封信、N首小提琴曲、与N件事组成”,而无论是电邮、笔记、信件,或是私人博客,在叙事形式上皆呈现为第一人称。如果说“福尔摩斯探案”小说原著中作为第一人称叙事的助手华生视角,是为了更好地观察和记录福尔摩斯探案的全过程,那么《协奏》中的第一人称叙事则呈现出更为强烈的私密性与抒情性,也更为直接地表现出华生对于福尔摩斯的深切思念(对应小说标题中的“独自沉迷”)。此外,小说原著及剧集中被放大的另一个人物细节设定就是福尔摩斯拉小提琴,这固然是出自作者个人的偏好,即如其自己所言:“拉小提琴的阿福我最爱,所以他会在这个故事里不断地拉小提琴。”但不同于传统意义上推理查案的福尔摩斯形象(或者是手持放大镜的福尔摩斯形象),主要表现其理性、睿智的一面,“拉小提琴的福尔摩斯”形象,则更多流露出福尔摩斯抒情,乃至柔情的一面。
与“福华党”努力塑造福尔摩斯的超人智慧与“霸总”性格不同,“华福党”的粉丝与作者们更愿意表现福尔摩斯性格中骄傲、冷漠、低情商等面向,并由此凸显华生对于福尔摩斯无尽的宠溺与包容,甚至将二者之间的关系建构为“傲娇受”与“忠犬攻”。比如DracoHolmes的《贝克街的亡灵》,小说中华生以亡灵的形式陪伴在福尔摩斯身边,一直“紧紧跟在他(指福尔摩斯)身后默不作声”,表现出华生温暖体贴的性格以及其对于福尔摩斯的无限守护。正如小说中华生的内心独白所言:“毕竟除了自己,能理解Sherlock,并且站在他身边的人实在是太少了。”与之相映成趣的同人小说当属KATAKAWA的《离婚》,其借助华生太太的视角,反过来表现福尔摩斯对于华生的长久守护和默默付出,甚至在小说中“福华”之间深厚的bromance情谊面前,华生太太也只能选择主动退出这段“三角关系”。
除了福尔摩斯与华生之外,《神探夏洛克》中一直暗恋福尔摩斯的女助手茉莉·琥珀,以及小说原著和剧集中都非常抢眼的艾琳·艾德勒小姐,也分别和福尔摩斯组成CP,形成了所谓“福茉党”与“福艾党”。前者的同人创作,比如一只浮云的you do count、蝦蝦蝦蝦的The West winds,后者的代表作则有九号炽天使的《雾都遗梦》等。当然,不同CP组合的想象来源也各不相同,比如茉莉·琥珀与福尔摩斯之间的所有互动细节几乎都源自剧集《神探夏洛克》,而艾琳·艾德勒作为小说原著中福尔摩斯口中的“那位女士(The woman)”,则和福尔摩斯之间有着更为漫长的情感羁绊历史。后世关于福尔摩斯的“同人文”创作,也是混合了小说原著、《神探夏洛克》改编剧集,以及一百多年来各种关于福尔摩斯的故事与传说,其中甚至不乏很多关于“同人文”所展开的同人“再创作”。其正如小说《贝克街的亡灵》的作者DracoHolmes所言:“本文的诞生是我在看各种同人文及各种电影后糅杂的产物。”除了围绕核心人物福尔摩斯所展开的同人想象之外,也有不少作者另辟蹊径,比如沫问的《黑伞》,就是围绕福尔摩斯的哥哥迈克洛夫特与女科学家安妮之间的情感关系而展开。
当然,关于《神探夏洛克》的同人小说绝不仅限于国内,欧美相关题材的同人创作更是可谓浩如烟海,其中比如VelvetMace的If You can’t Stand the Heat,由haiyo翻译并发表于随缘居,就成为最早进入中文世界的英文ABO同人小说之一。总而言之,无论是《神探夏洛克》对于福尔摩斯探案小说的改编,还是无数粉丝作者对于小说与剧集中不同人物关系的同人想象与再创作,都在不断延续并拓展着整个“福尔摩斯宇宙”。而这些后续的网络同人文在混杂并投射着各种丰富多姿的当代欲望想象的同时,似乎也在告诉我们,关于福尔摩斯的故事,不仅可以“以智服人”,也可以“以情动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