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河南新乡辉县市一男子投资千万建厂遭遇办证难,状告市监局胜诉后仍未拿到证,引发广泛关注。11月1日,河南新乡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通报,企业反映的情况基本属实,将对有关责任人开展调查、严肃问责。
高达1200万元的投资,被一张小小的食品生产许可证“卡住”,一拖就是一年多,工厂无法开工,企业经营陷入停滞。这位投资人的曲折遭遇让人同情,更引人深思。办证之难,难到法院判决为其“撑腰”都解决不了问题,这无疑是对投资人信心的伤害。
在舆情发酵之后,当地官方表态,将严肃问责处理,并全力推进办证工作。能正视问题并迅速作出回应,展现出了解决问题的态度。
在“放管服”“一站式办理”等政策深入人心背景下,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办事效率,本该是政府审批服务的基本要求。然而在此事中,即便当事人诉诸法律途径,审批流程仍未能顺利推进,不禁让人质疑,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根据报道,当事人提出申请之后,当地市场监管局明确受理,且向核查组发出食品生产许可现场核查通知书。然而,“核查组均以工作忙、没时间等为由未去核查”,导致审批流程陷入停滞,许可证无法顺利办理。
更让人费解的是,面对外界的追问,当地市场监管局和核查组竟然踢起了皮球。市场监管局表示,责任在核查组未去核查;核查组却表示,“安排(核查)的日期不在工作日,也未提前告知,没时间去”。
空荡荡的厂房
到底是谁的责任,目前还难下结论。但不管怎么说,涉及到千万投资,一句轻飘飘的“没时间去”,不仅反映出相关人员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轻视,更折射出在职责履行上的敷衍。同时,职能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的现象,也充分暴露出部门之间协调不畅、责任不清的问题。
让人难以释怀的是,这位投资人提到,他自己就是本村人,怀着满腔热情投资建厂,回报家乡,结果却被一张许可证难住。行政审批效率的低下,不仅辜负了投资者的期待和信任,伤害了其投资积极性和合法权益,更对地方营商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退一万步讲,在法院作出明确判决之后,地方职能部门有再多的理由和借口,也应该全力以赴地推进办理工作,及时为投资者止损。事关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事关地方的营商环境,不能总是等到舆情发酵了才被动地去解决。
都说“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政府部门尊重并执行法院的判决,也是最基本的法治要求。一张食品生产许可证,一拖就是一年多,通过信访、起诉等途径大费周章都解决不了问题,这样的营商环境,谁还敢来投资?
目前,当地已经介入调查,对履职不力的责任人,该严肃处理就得严肃处理,唯有如此才能形成警示效应。同时,办证审批工作要尽快推进,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解决方案和时间表,不能让投资者继续承担“干等”的代价。
资金是有成本的,在办证上多耽搁一天,投资者就要多付出一天的资金成本。此事再次提醒我们,“放管服”改革在基层的执行环节,仍然可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玻璃门、天花板。对此,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简政放权,不断提升行政审批的效率,确保企业的生产经营能更加畅通无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