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深圳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公众号“深圳发布”发出了一条重要消息,截至10月26日,深圳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5000万人次,达5001.0万人次、同比增长18%。消息中提及,年内,深圳还将再新开多哈(10月29日)、马德里(11月19日),加密槟城(10月29日)、东京(12月1日)、河内(12月1日)等航线,全力推动全年旅客吞吐量创新高并冲刺6000万人次。
深圳宝安国际机场。视觉中国 图
如果说经济报告是深圳递向世界的一张名片,那么交通建设则是支撑深圳经济运转的重要命脉,它影响着踏入这里的每一个人,也注定要成为深圳冲刺新高峰的关键助力。从深圳速度到速通深圳,这座超大城市的交通革新,正在低调中完成一场从量到质的效率蜕变。
今年10月,《深圳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方案(2024—2035年)》发布,计划到2035年,高水平建成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全面建成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物流中心和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全面形成“12312”出行交通圈和“123”快货物流圈,实现“10-30-60”的快速交通服务目标。
而更早前,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监测与治理实验室、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百度地图联合发布的《2024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以下简称“2024城市通勤报告”)出炉,深圳在一线城市中脱颖而出,通勤时间优化成果显著。
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主要城市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总体平均77%,深圳达到81%,成为首个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达到80%的超大城市。2023年中国主要城市5公里以内幸福通勤人口比重52%,而深圳以60%的比重,位列特大城市第一。
从科学规划到实际成果,从市内、城际的小交通到区域互联、国际互联的大交通,从市民出行、产业布局到地区经济发展,深圳着眼于构建一个现代化、智能化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以支持其作为全球标杆城市的长远发展。
01 深圳,速达速通
居住在龙岗区的杨女士,上班地点位于南山区深南大道,她在每个工作日往返两区的生活已坚持近20年之久,但关于通勤路线的变化是显著的。在刚赚得第一桶金时,她和丈夫已经各自购入车产,以便代步。
但随着对路面交通拥堵问题的不耐受,她逐渐将地铁-公交作为主要通勤路线。2022年末,深圳地铁14号线(东部快线)在家门口落成开通,她已完全实现地铁通勤。家中原本的两辆油车,如今已全部卖出,考虑到带孩子出游的需求,他们重新购入了一辆油电混动的MPV。
2022年10月28日,深圳地铁14号线正式开通。视觉中国 图
杨女士的故事是诸多深圳家庭的缩影。过去近十年,“大城市病”成为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实现更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道路优化升级、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新型交通方式探索等解决路径成为了各大城市的集中动作。而深圳作为一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创新力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更是始终将市民的需求放在首位,不断提升出行服务品质,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在全国遥遥领先。
统计数据显示,深圳公共交通日均客流量达1380.73万人次,高峰时段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57.9%。1-8月,深圳城轨线网日均客运量达834.46万人次,同比增长15.5%;地铁公交分担率超过70%。截至10月,深圳现有轨道运营里程总计567.1公里,地铁车站306座,有轨电车车站20座,地铁线网密度目前为0.28公里/平方千米,位居全国第一。
除了市内连接的道路顺畅以外,深圳还在区域互联、国际互通方面有着更具象的举措和体现。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核心城市,近年来,深广、深惠、深莞、深港、深中等区域交通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际轨道、高速公路等交通方式的“上新”,使得跨城市出行更加便捷,区域联动效应日益显现。譬如今年深中通道开通后,不少市民集中打卡,共同庆祝这一历史性标志的到来。种种进展下,粤港澳地区实现快速互通已成为基本事实。
此外,深圳还在航空方面进行了规划,包括支持惠州平潭机场打造区域性枢纽机场,以及增加深圳宝安机场的国际航线。今年以来,深圳机场相继新开和加密了墨西哥城、布达佩斯等18条国际航线和阿勒泰、南宁等23条国内航线,林芝、喀什直飞航班持续运营。自10月27日起,深圳航空执行冬春航季航班计划,新增并加密多条航线,执飞国内、国际及地区航线近400条,覆盖超过80个城市。
从百年渡口的车水马龙、船只游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高效运转、四通八达,深圳的交通建设如同其经济发展,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使得深圳已经真正走向一个“无论从何处出发,都能速达速通”的国际化大都市,而便捷快速的交通网络背后,是这座城市筹备已久的布局规划。
02 交通布局,规划深远
深圳的交通建设,不仅仅是基础设施的堆砌,更是一种对未来城市发展的深刻理解和前瞻性规划。从地下蜿蜒的地铁线路,到空中飞架的立交桥;从繁忙的港口码头,到现代化的高铁车站,深圳的交通网络如同一张大网,将城市内部及相邻区域紧密相连。在这张网的背后,是深圳这座城市对于交通规划的深思熟虑和精准施策。
9月底,国务院关于《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中提到,深圳是经济特区,国家创新型城市,现代海洋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随即,深圳印发《深圳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方案(2024—2035年)(以下简称“方案”),提出深圳市综合立体交通网的发展目标及策略。
方案中提到了几个重要的数字目标,如“12312”出行交通圈,即与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1小时通达、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2小时通达,与国内及东南亚主要城市3小时通达,以及与全球主要城市12小时通达。还有“10-30-60”的快速交通服务目标,即10分钟接入高快速路网、30分钟可达高铁枢纽、60分钟可达机场枢纽。
此外,方案还对快货物流圈、高端航运服务体系、共享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加快低空经济中心建设等方面提出具体举措与规划目标。
而在系统化提出这一方案前,深圳已经通过升级智能交通系统、大力发展低空经济等方式,完成了前期的铺垫与准备工作。例如深圳的智慧交通系统,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了交通流量监控、智能调度和事故预防,大大提高了交通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今年7月,工信部等五部门公布了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名单,深圳首批入选。作为试点城市,深圳将进一步深化智能网联汽车的应用,推动“车路云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这意味着深圳的交通系统将更加智能化,车辆、道路、云平台之间的信息交换将更加高效,从而实现更安全快速的交通流动。
在探索新的交通增长点方面,除了深化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以外,今年8月,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深圳市低空起降设施高质量建设方案(2024-2025)》,会上透露已成立了深圳低空经济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启动首批18项低空经济领域深圳标准编制,争取年内发布深圳市低空经济标准体系1.0。随后,大鹏新区、南山区、罗湖区等深圳各区都相继发布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方案。
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是城市发展的生命线,随着这些规划的逐步实施,深圳的交通建设,将推动城市综合竞争力再上新台阶。
03 城市竞争力,显著提升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其交通建设的每一次升级,都是对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和提升。快速流通的人、物和信息,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促进了产业链的整合和升级,加快了经济发展步伐。
深圳是一个多中心城市,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持续升级,深圳的城市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多中心的空间结构更加明显,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区域联动更加紧密。
从过去的福田-罗湖中心、南山-前海中心,到现在将宝安、龙华、龙岗部分街道以及前海扩区后的范围整体纳入,形成布局均衡、分工协作、各具特色的多中心空间结构。此前深圳存在东部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对外联系的通道不足的问题,但如今已基本实现交通要素相对均衡布局,城市功能中心、功能节点之间的联系呈现网络化的发展趋势。
而城市内部交通网络的完善,直观地推动了通勤距离缩短、通勤幸福指数提高,这使得深圳的城市吸引力不断增强,能够吸引更多国内外高端人才前来就业、创业。这些人才的聚集又进一步推动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繁荣,为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
2024年9月13日,广东深圳,深中通道风光。视觉中国 图
在区域协作侧,仍以深中通道为例,这条历时7年建设,成为全球首个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为一体的跨海集群工程,将深圳到中山的车程从原来约2小时缩短至30分钟。两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深圳研发+中山生产”模式成为高新产业常态,推动深圳技术、资本、品牌、市场、要素成本充分对接,加强了深圳技术与中山制造的深度融合。
再看这两年大热的“天空之城”建设,作为先行先试的深圳,在低空经济发展方面,深圳正在搭建规模约20亿元的产业基金,将加大对低空经济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全周期、全链条支持低空经济产业发展。交通建设与产业发展彼此交融,促进了经济的长效发展。
同时,低空经济的兴起,预示着城市空间将从平面扩展到立体,实现空中的经济活动和物流运输,将有效缓解地面交通压力,提高城市运输效率,同时为无人机配送、空中旅游、空中急救等新兴业态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2024年6月8日,深圳,南山科技园南区海岸城,无人机运输快递,低空经济创新项目正逐渐改变市民的生活。视觉中国 图
深圳的交通建设不仅是城市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案例,其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便捷、高效、舒适的出行环境,也为全国乃至全球的城市交通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