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网讯(记者 李卓然 贺桐 王靖升)从 1935 年至 1948 年的 13 年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书写了永镌史册的辉煌。在延安,我们党经历了抗日战争、大生产运动、整风运动、党的七大、解放战争等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
枣园、杨家岭、王家坪……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深深的红色印记。
翻开 " 这本读不完的书 ",延安精神从历史深处向我们走来。
10 月 20 日晚,由中央网信办、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陕西省委网信委指导的 " 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 " 网上主题宣传在陕西省延安市启动。
远眺宝塔山
四天时间里,媒体记者和网络大 V 们围绕主题宣传 "1+4" 活动架构,即 1 场启动仪式,及 " 思想之路 "" 逐梦之路 "" 创新之路 "" 追光之路 "4 场融媒体活动,走进延安革命纪念馆、梁家河等地,感受 " 思想之路 " 的洗礼;采访 " 人民医护工作者 ""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 路生梅、"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 柯小海,聆听 " 追光之路 " 的强音;深入南泥湾、甘泉大峡谷、吴起县南沟村,采访宜川县悬崖造林队,体验延安由黄变绿的 " 逐梦之路 ";走进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无锡延安计算中心,聚焦革命老区的 " 创新之路 "。真正用脚步丈量活动主题,用镜头和笔触记录圣地新貌,传递了延安好声音,为延安经济社会民生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截至 10 月 24 日中午 12 点,共发布主题宣传相关稿件 4419 篇,原创短视频 350 条;共开设新媒体话题 164 个,其中 6 个话题 7 次登上微博全网热搜,真正实现了大流量澎湃正能量,让圣地延安成为近期网上的顶流。
万水千山最美中国道路,万语千言唱响延安精神。这一次,我们从延安,再出发!
思想之路:精神家园的永恒召唤
10 月 20 日,参加 " 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 " 网上主题宣传的百余名全国媒体编辑记者、网络大 V 满怀崇敬之心,走进延安革命旧址,透过一件件文物、一幅幅照片、一段段故事,寻访红色记忆,追寻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源头。
延安革命纪念馆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内,一幅版画内容令人动容:那是一个个不畏艰险奔赴延安的年轻身影。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延安如灯塔,成为 4 万余名知识青年拼死奔赴的革命圣地。" 到延安去 " 成为当时最豪迈的时代口号。
据统计,延安有革命旧址 445 处,革命类纪念馆 19 座,馆藏革命文物约 4.3 万件(套)。星罗棋布的革命旧址和红色资源,不断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今年上半年,延安市累计接待游客达 1727.32 万人次。
" 新时代,延安精神在一个个红色革命旧址里,在一张张幸福的笑脸上。" 湖南日报记者黄晗说,参加此次主题采访活动,让他深切地感受到了延安精神在这片土地上流淌、赓续和传承," 作为媒体人,我将用心用情记录好沿途的故事,凝聚起奋进的力量。"
杨家岭革命旧址中央大礼堂
每一处革命旧址、每一座革命纪念馆,都是我们党革命文化的承载、初心使命的承载、精神动力的承载。红色血脉代代赓续,精神伟力跨越时空,那些壮阔的历程、丰厚的资源,珍贵之处不仅在于其历史光辉,更在于它们带给我们的精神滋养和感召。
正如延安文艺纪念馆讲解员刘美艳在讲述 " 精神家园的永恒召唤 " 时所说," 我们讲的是家史、更是党史、国史!希望通过我们的接力讲解,能让更多人感受到,延安,这座精神家园的永恒召唤。"
逐梦之路:行走在绿水青山间
" 荒山秃岭都不见,疑似置身在江南。只缘退耕还林好,一路青山到延安。" 这首流传在百姓间的打油诗,描述着今日的延安景色。
在延安吴起县退耕还林展览馆内,一张动态遥感植被覆盖图见证了吴起县从 " 一棵树 " 到 " 一片林 " 的蜕变:光秃秃的山峁从土黄变成浅绿,再变为深绿。
吴起县退耕还林前后对比
根据气象数据显示,1997 年以前,吴起县年平均降水量为 427.4 毫米,2011 年至 2020 年年平均降水量为 502 毫米;植被恢复后,吴起县沙尘天气从 2002 年开始明显减少。
山川换新颜的奇迹背后,是村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 大伙儿在地头支起铁锅做饭,中午困了就把衣服蒙在脸上席地而睡,大风吹得眼睛睁不开也不停工…… " 以吴起县南沟村为例,1996 年至 2002 年,南沟村村民累计造林 1.6 万亩,被评为 " 全国退耕还林试点示范村 ",其造林经验被广泛推广。
深秋时节,吴起县南沟村层林尽染
生态好了,经济也好了。1996 年以前,村里人均收入为 666 元,到了 2021 年村里人均收入已达到 17176 元。吴起县南沟村党支部书记白涛说, " 现在老百姓终于吃上了‘生态饭’,不出家门也有活干、有钱赚。"
" 亲身实地看到、感受到了这里的绿水青山,满山的绿色植被完全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 华龙网记者曹先旺说,南沟村不仅有好的环境,也有好的产业,经济发展越来越好,群众生活越来越美!
20 多年来,延安人民以执着的 " 延安精神 ",在这块中国革命的红色圣地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的 " 绿色革命 "。
20 多年来,延安生态建设成果显著,绿色家底更厚实,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 48.07%,植被覆盖率达 81.3%,成为陕北地区林草资源最富集的区域,创造了山川大地由黄变绿的奇迹。
创新之路:探寻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密码
" 要想富,先栽树,苹果树,摇钱树…… " 这首《劝君栽树歌》在延安耳熟能详。多年来,延安当地不断解放思想,探索创新,昔日贫瘠的黄土地,长出了又甜又脆的苹果。如今,延安的 " 小苹果 ",踏上了向 " 大产业 " 的进阶之路。
延安苹果
数据显示,延安市苹果种植面积达 332.8 万亩,居全国地级市之首。226 万人口中约有 100 万人从事苹果产业相关工作。洛川等县苹果收入占到果农收入的 90% 以上。
延安苹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助力。在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编辑记者们发现了一款给苹果敷的神奇 " 面膜 "。
这款苹果 " 面膜 " 是陕西科技大学腐植酸生态修复工程与技术中心牛育华团队研发的一种腐植酸免套袋膜剂,分 3 次在不同时间段分别喷洒在苹果上,就像是给人涂抹面膜一样。它不仅可以为苹果的生长发育提供营养,还能防虫防晒。
经过对比测试,采用苹果 " 面膜 " 的苹果尺寸、糖度、硬度、维 C 含量等均优于传统套袋苹果,果面光滑细腻,色泽鲜艳且更耐于储存、运输。2022 年,该技术在全国 13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 3000 余亩果园进行田间试验,示范效果远超预期。
苹果免套袋膜剂
河北新闻网记者刘世鹏说,之前苹果要套袋,果农每天起早贪黑,十分辛苦。现在通过在苹果表面喷洒液体的方式不禁令人眼前一亮," 一方面可以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有效节省果农的时间。我希望这个技术能够广泛推广,给我们带来更好看、更好吃的延安苹果。"
"2022 年 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考察时指出,‘大力发展苹果种植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这是最好的、最合适的产业,大有前途’。我们也将沿着这条路,让‘果乡美’的梦想早日实现。" 延安市果业中心主任路树国说。
追光之路:书写新时代群英谱
延安时期,党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并写入党章,强调共产党 " 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要求党的干部 " 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 ",形成了 " 只见公仆不见官 " 的生动局面。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柯小海
如今,在延安的山峁沟壑间,党员干部扑下身子,用一腔赤诚在黄土地上书写下共产党人的答案。
答案,在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柯小海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的实践里。20 多年来,延安市黄陵县索洛湾村在柯小海的带领下,集体经济由 " 揭缸见底 " 到 " 粮足仓满 ",群众生活由 " 贫穷落后 " 到 " 家道小康 "。
答案,在延安宝塔消防救援站竭诚为民守护平安的行动中。在延安,有珍贵的红色革命旧址 168 处,延安宝塔消防救援站创造出了红色革命旧址 60 年 " 零火灾 " 的消防奇迹。
……
" 人民医护工作者 " 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陕西省佳县人民医院原副院长路生梅进行融媒活动推荐
精神在,血脉在,力量就在。10 月 20 日晚,在 " 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 " 网上主题宣传启动仪式现场," 人民医护工作者 ""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 路生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医生,我就应该把自己的职业和使命相结合,踏踏实实去做一些事情。我就像风筝,不管在哪里,线永远在病人手中。只要群众需要我,我的服务就没有终点。"
人民情怀始终不渝,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 如今新时代的延安人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用自己的方式传递和弘扬延安精神,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来到延安,感受这片土地的红色魅力,唤醒心中的红色血脉。" 中国吉林网记者郑涵予感慨道。
延安革命纪念馆大厅巨型青铜群雕《在陕北红色岁月里》
金羊网记者严哲川表示,虽然这是他第一次来延安,但这次活动让他有了一种回家的感觉。" 在此刻,我觉得真正地回到了延安,我相信,延安精神会在我未来的工作生活中带来无穷的力量。"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让我们致敬当年激情澎湃的革命岁月,传颂新时代圣地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继续研读这本 " 永远读不完的书 "。在延安精神的指引下,从延安,再出发。
编辑:韩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