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发表于《紫禁城》杂志2015年7月号“慈宁宫与雕塑馆”特刊,澎湃新闻经授权转载。
慈宁宫花园,亦称慈宁宫南花园或寿康宫花园,位于故宫外西路,慈宁宫和寿康宫南侧,为两者的附属花园,占地面积六千六百余平方米。园中叠山砌池、建楼筑亭,是明清两朝太后太妃们游玩休憩、礼佛唪经,以及祭祀先皇、寄托哀思之处。园中深邃优雅,宁静肃穆。
花园内现存建筑九座,可分为南北两区。北区以咸若馆为中心,其北侧有慈荫楼,东西两侧为宝相楼和吉云楼,三楼呈“冂”形环抱咸若馆。宝相楼南有含清斋,吉云楼南有延寿堂。南区以临溪亭为中心,亭建在矩形水池正中之单孔石券桥上,东西两面临水,南北出阶,水池中曾种植有莲花。临溪亭东西两侧各设配殿一座,配殿南部各有一井,井上原有井亭两座,现已不存,仅余台基柱础(图一)。
图一 慈宁宫花园平面图
慈宁宫花园东、北、南三面开门。主出入口在花园东墙正中,称为览胜门。北侧慈荫楼一楼东梢间辟一穿堂门,为花园北门。南墙正中亦开一小门,门内叠太湖石成一假山,双峰夹一谷,下垒一潭,似有瀑布流其间。假山左右散布几处叠石,构成山间小径。
花园整体地势开阔平坦,遍植古树,以松柏为主,间植老槐、楸树、银杏、青桐,杂以海棠、丁香、榆叶梅。慈荫楼东西两侧各接有花坛,上植桧柏。临溪亭南北两端亦设花坛,内植牡丹、芍药。慈宁宫花园春则花影重叠,满园芬芳;夏则池内荷花亭亭玉立,林间蝉鸣无歇;秋则银杏一片金黄,海棠果实累累;冬则苍松翠柏,白雪压枝。一年四季,景色皆宜。(图二至图五)。
图二 慈宁宫花园春季景色
图三 慈宁宫花园夏季景色
图四 慈宁宫花园秋季景色
图五 慈宁宫花园冬季景色
慈宁宫花园的营建与修缮
慈宁宫花园的肇建 明嘉靖十五年(一五三六年),嘉靖皇帝下旨“命建慈庆宫为太皇太后居,慈宁宫为皇太后居”,嘉靖十七年(一五三八年)七月,“慈宁宫工完,奉章圣居之”。作为慈宁宫的附属花园,慈宁宫花园的始建年代应与慈宁宫相若,亦建于明嘉靖年间。
明万历六年(一五七八年),慈宁宫花园内桥中“添盖临溪馆一座”。万历十一年五月将花园内“咸若亭”匾更换为“咸若馆”匾,将“临溪馆”更名为“临溪亭”,设“翠芳亭”匾,并盖造端化亭一座。
康熙时期的慈宁宫花园与顺治时期相比并未发生太大变化。据成图于康熙时期的《皇城宫殿衙署图》上所绘,花园中共有建筑十二座,虽然每座建筑并未标注名称,但仍能清楚地辨识出咸若馆、临溪亭等花园主体建筑。(图六)
图六 《皇城宫殿衙署图》所绘慈宁宫花园
乾隆皇帝对慈宁宫花园的改建 乾隆初期,对慈宁宫花园进行过数次大规模维修工作。乾隆二年(一七三七年)“粘补慈宁宫宫门、大殿、后殿、围房及南花园殿宇房屋”;乾隆九年三月,乾隆皇帝下旨“粘修”“慈宁宫等处房间”,花园内的咸若馆、咸若馆东西配殿和端化亭亦得到了修缮。
乾隆七年,乾隆皇帝下诏编撰《国朝宫史》。该书首次对慈宁宫花园内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慈宁门之南为长信门。凡大朝贺,门前陈设皇太后仪驾,文武二品以上大臣俱于门外随班行礼。南为永安门。其左为迎禧门,右为览胜门。右门之内即花园也。园中为咸若馆,东北为端化亭,上有楼。楼之南有室,匾曰:“含清晖”。咸若馆前有池,池上为临溪亭。东为翠芳亭,西南为绿云亭。
将这段描述与乾隆十五年(一七五〇年)完成的《乾隆京城全图》上描绘的慈宁宫花园(图七)相比对,览胜门、咸若馆、端化亭、临溪亭、翠芳亭和绿云亭均一一对应,仅在名称上略有区别。
图七 《乾隆京城全图》所绘慈宁宫花园
再将《乾隆京城全图》与《皇城宫殿衙署图》中的慈宁宫花园部分进行比较,可以发现花园整体布局没有太大变化,但二者之间也有几处明显的区别:《乾隆京城全图》所绘的咸若馆前多出了抱厦三间,览胜门内北侧新增一处院落(含清斋)。这说明康熙朝中叶至乾隆十五年的这段时间内,慈宁宫花园内的建筑布局还是在慢慢地发生着变化。
慈宁宫花园最大的一次改建发生在乾隆三十年(一七六五年)。这一年,乾隆皇帝下旨对花园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据档案记载,这一年的正月十三日,慈宁宫花园改建工程正式开始,主要内容包括:添建慈荫楼五间,宝相楼和吉云楼两座配楼计十四间,临溪亭东、西配殿两座计十间,延寿堂一座(包括三卷房一座九间,后层房三间,游廊一间),“粘修”咸若馆五间,改建抱厦三间,改做井台两座、花台两座、药栏门一座,成堆青石山高峰一座,等等。(图八至图一四)
图八 慈荫楼
图九 宝相楼
图一〇 吉云楼
图一一 延寿堂
图一二 东井台
图一三 花台
图一四 青石山高峰
同年八月初八日,乾隆皇帝下旨对临溪亭进行修整。
改建后的慈宁宫花园,据《日下旧闻考》记载:
慈宁宫花园前宇为咸若馆,供佛。皇上御书额曰:“寿国香台”(图一五),联曰:“证最胜因,金界庄严欢喜地;赞无量寿,宝轮拥护吉祥云。”馆之左为宝相楼,右为吉云楼。宝相楼南为含清斋,吉云楼南为延寿堂。池上为临溪亭。咸若馆后楼宇御书额曰慈荫楼。
图一五 乾隆皇帝御笔“寿国香台”匾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有一张嘉庆二十五年(一八二〇年)绘制的慈宁宫花园平面图(图一六),是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的一张慈宁宫花园改建后的平面图。将此图与《乾隆京城全图》比对,可以发现当时的慈宁宫花园与现今所见的慈宁宫花园完全一致,说明自乾隆三十年以后,慈宁宫花园总体格局未再发生变化。
图一六 慈宁宫花园平面图(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
慈宁宫花园的维护与修缮 乾隆朝以后,国势“盛极而衰,故于宫苑,兴建亦寡”,慈宁宫花园也是如此,“仅有修筑,并无增建”——只对花园进行过数次规模大小不一的维修。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十二日,清室善后委员会开始对慈宁宫花园内各殿的陈设进行点查,共计登录文物二百余件(套)。一九二六年七月,北京大学教授钢和泰男爵(Baron Alexander von Stael-Holstein,一八七七年~一九三七年,德国人,俄国男爵,汉学家、梵语学者。曾任教于北京大学,陈寅恪与胡适都曾跟从其学习梵文)到慈宁宫花园考察(图一七),当殿门打开,“极精工之铜佛像及画像”呈现他眼前,他惊叹道:“世界各国博物院所藏之佛像,唯此最精美。”同时他也注意到,此时的慈宁宫花园内各建筑“屋檐倒塌,破烂不堪,各处渗漏”,令人“尤堪痛惜”。其后,钢和泰募捐来经费以修缮慈宁宫花园。
图一七 宝相楼外景 钢和泰摄于1926年
自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到二〇一四年,慈宁宫花园先后又经历了五次规模不等的修缮。其中以二〇一四年一月竣工、历时两年多的慈宁宫花园一区古建筑维修保护工程规模最大,也最为全面。这次修缮,也为未来慈宁宫花园的对外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图一八)
图一八 修缮一新的慈宁宫花园
慈宁宫花园内的建筑
原状佛堂——咸若馆 咸若馆是慈宁宫花园的主体建筑,位于花园北部正中。该建筑坐北朝南,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出抱厦三间,进深一间,四周围廊。正殿屋顶为黄琉璃瓦歇山屋顶,前抱厦为黄琉璃瓦卷棚歇山屋顶,为一殿一卷式顶。前檐正中为四扇双交四椀棂花隔扇门,次间为槛窗,东、西及后檐均为墙。用重昂五踩斗栱,外檐绘龙凤和玺彩画。正殿内装饰考究别致:梁檩上有梵文六字真言,灿然生辉;顶部的百花图天花清丽淡雅;明间及东西次间北壁上还绘有精美的八宝图案,为清宫佛堂所仅见。满汉二体文横匾“咸若馆”悬于抱厦正门外上方。
咸若馆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最初称咸若亭,万历十一年(一五八三年)更名曰咸若馆。“咸若”一词取自《尚书·皋陶谟》:“吁!咸若时,惟帝其难之。”
清顺治十年(一六五三年)咸若馆改设满蒙汉三体文匾额。乾隆九年(一七四四年)乾隆皇帝下旨对其进行了修缮。乾隆三十年又进行了“粘修”,并“改建抱厦三间”,遂成现制。之后虽屡有修缮,但再无结构性变化。一九八四年之前,咸若馆内基本保持着乾隆时期的陈设原状。一九八四年为配合咸若馆维修工程,故宫博物院原保管部宫廷组将室内文物全部装箱撤出。二〇一一年至二〇一三年对咸若馆再次进行了维修,二〇一四年故宫博物院恢复咸若馆原状陈列,为对外开放做好准备。
恢复原状陈列后的咸若馆,正殿门上悬挂乾隆御笔“寿国香台”匾,正殿大门两旁楹柱上悬挂乾隆御笔“证最胜因,金界庄严欢喜地;赞无量寿,宝轮拥护吉祥云”对联。正殿内明间正中放置供桌一张,桌前设铜五供一套,桌上陈设供器和法器。(图一九)东、西次间正中各有一座楠木七层八边形佛塔,每座塔内分别供奉清乾隆年造的瓷质无量寿佛五百尊。(图二〇)正殿的东、北、西三面墙壁前设有“冂”形通连式金漆毗卢帽供经龛,龛内的四层踏跺上原供奉有金欢门镶嵌珠石磁青纸泥金字《甘珠尔经》一百零八函。明间和东、西次间的北壁前挂供白救度佛母唐卡九幅,东、西梢间的内壁上设有二十四个挂龛,内供四千多尊擦擦佛。
图一九 咸若馆内景
图二〇 咸若馆内佛塔
慈云泽被—慈荫楼 慈荫楼位于咸若馆北,故亦称为咸若馆后楼。它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年,后世屡有修缮。
慈荫楼坐北朝南,上下两层,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前出廊,为绿琉璃瓦黄剪边卷棚歇山顶,斗栱为单翘三踩斗栱。上层明间开门,次间、梢间为槛窗,分别有冰盘托月式棂花隔扇门窗各四扇。西梢间设有楼梯,以便上下相通。下层西梢间前檐设门,通往花园。明间、次间为槛窗,均为冰盘托月式棂花隔扇。下层东梢间西墙辟有门,与室内相通,南、北墙亦辟有门,使得东梢间成为过道,是慈宁宫花园通向慈宁宫、寿康宫的北出入口。外檐绘金龙和玺彩画,室内屋顶裱糊六字真言软天花。
乾隆三十六年(一七七一年),按照咸若馆的样式,在慈荫楼上层增设了通壁的踏跺式供经龛一座,供奉金欢门镶嵌珠石磁青纸泥金字《甘珠尔经》一部,共计一百零八函。
乾隆三十七年,乾隆皇帝御笔满汉二体文“慈荫楼”横匾悬挂在了慈荫楼上层正中屋檐下。“慈荫”即“慈云环荫”之简称,有两层含义:其一,佛家称佛以慈悲为怀,如云之广被世界;其二,“慈”亦有母亲之意,“慈荫”表示母亲对子女的爱护。档案记载乾隆皇帝还亲自提笔书写三副对联悬挂于慈荫楼中,其中楼上一副为:“鬷假无言通旭卉,严恭有恪毖渊蜎。”楼下两副分别为“旭日正辉三秀草,光风不动万年枝”和“禁篽有花皆簇锦,上林无鸟不调弦”,惜现均已不存。
咸丰皇帝曾为慈荫楼写下四首御制诗,成为唯一一位咏过慈宁宫花园的清朝皇帝。除此之外,他还处理过一起和慈荫楼有关的盗窃案。
咸丰四年(一八五四年)十一月,内务府郎中德溥发现慈荫楼供奉的《甘珠尔经》有“经板镶嵌金花珠石脱落”现象,且“各经包内缺短甚多”,甚至还在“经包内起出小刀三把”。经仔细核查,最终确定《甘珠尔经》上大量珍宝(珍珠、珊瑚等)被盗。如此重大的失窃案引起咸丰皇帝震怒,除将看守慈宁宫花园的内务府员外郎德楞额革职,并将在慈宁宫花园“看守殿内陈设、打扫地面一切差务”的德芳等八名披甲以及福祥等十二名苏拉“送交刑部严行审讯”外,还下旨损失与修补费用“自嘉庆二十五年以后历任内务府堂司各官分成立限赔补”。处理极为严厉。
目前,慈荫楼建筑保存完好。室内陈设仅保留了二楼明间部分:正中设硬木供桌一张,桌上陈设乾隆款粉彩五供一套、熏炉一件、佛塔两座。供桌后为须弥座踏跺式佛龛,龛顶为髹漆描金毗卢罩。龛内设踏跺,第一层供奉大持金刚、宗喀巴等九尊佛像,第二层供奉释迦牟尼佛及八大菩萨,第三层供奉观音菩萨、无量寿佛等五尊佛像。(图二一)
图二一 慈荫楼二楼明间内景
文物四散的六品佛楼—宝相楼 宝相楼位于咸若馆东侧,明嘉靖年间兴建,原为咸若馆东配殿,清乾隆三十年改建为二层楼式建筑。乾隆三十七年悬挂乾隆御笔满汉二体文“宝相楼”横匾一面,之后屡经修缮。
楼坐东朝西,面阔七间,进深一间,前出廊,为绿琉璃瓦黄剪边卷棚歇山顶。单翘三踩斗栱,外檐绘金龙和玺彩画,内檐绿夔龙银印花纸裱糊。宝相楼一层明间开门,设冰盘托月棂花隔扇门四扇,其余六间均为四扇冰盘托月棂花隔扇窗。南北墙各辟一小门,门内设楼梯,供上二层。二层亦明间开门,门窗形制与一层相同,三面出廊。除明间外,其余六间下层屋顶正中均开一天井,与二层相通。
宝相楼是一座六品佛楼,即内部按照藏传佛教所说“六品”内容分别供奉相应的佛像、唐卡、佛经、法器及佛塔的建筑,这是乾隆皇帝创造出的一种佛堂供奉方式。清宫内务府管辖的佛堂中六品佛楼共有八座,其中四座位于紫禁城内,即建福宫花园内的慧曜楼、中正殿后的淡远楼、慈宁宫花园内的宝相楼和宁寿宫花园内的梵华楼。目前,仅有宝相楼和梵华楼保存了下来,慧曜楼和淡远楼均毁于火灾。宝相楼的陈设布置当在乾隆三十年,此时慧曜楼、梵香楼(圆明园)、众香楼(承德珠源寺)三座六品佛楼已经建成,六品佛楼室内陈设的制作和布置工作已是驾轻就熟,十分顺利。且在之后的承德普陀宗乘之庙六品佛楼和须弥福寿寺六品佛楼的建设过程中,宝相楼还提供了器物上的援助,故直到乾隆四十七年(一七八二年),宝相楼室内陈设才得以补造齐全。
宝相楼内陈设的铜佛像、法器、供器、唐卡在民国时期几经离散,一次是发生在民国初年的佛像失窃案,另一次是抗战时期的文物南迁。
宝相楼二层应供奉大小铜佛共计七百八十六尊,但其中有三十尊佛像在一九二六年被盗。这桩宝相楼铜佛失窃案由于当时局势动荡,侦破技术不高,涉案人员最终逃逸,成为了一桩无头公案,被盗佛像亦下落不明。
抗日战争爆发前,故宫博物院将宝相楼二层供奉的大小铜佛及法器等全部南迁。这导致了如今宝相楼原有室内陈设分居各地的局面:一层的佛像、唐卡、佛塔、供桌、供器及二层的宗喀巴像(图二二)、唐卡、供桌、佛柜等仍存故宫博物院,二层供桌上和佛柜中的七百余尊铜佛现存南京博物院,而二层佛柜中的法器等则保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二二 木金漆宗喀巴像
万佛朝宗—吉云楼 吉云楼位于咸若馆西侧,明嘉靖年间兴建,原为咸若馆西配殿,清乾隆三十年改建为二层楼式建筑。乾隆三十七年悬挂乾隆御笔满汉二体文“吉云楼”横匾一面,之后屡经修缮。
吉云楼坐西面东,面阔七间,进深一间,前出廊,为绿琉璃瓦黄剪边卷棚歇山顶,斗栱为单翘三踩斗栱。外檐绘金龙和玺彩画,内檐为绿夔龙银印花纸裱糊。一层明间开门,设冰盘托月棂花隔扇门四扇,其余六间均为四扇冰盘托月棂花隔扇窗。南北墙各辟一小门,门内为楼梯,可上至二层。二层亦明间开门,门窗形制与一层相同,三面出廊。
与宝相楼不同的是,吉云楼上下层均不分隔。楼内目前基本保持着乾隆时期的陈设状态,且一层和二层的布局基本相同,均是明间正中设供桌,供桌上均供奉无量寿佛等佛像,像前设五供等供器及法器。南三间和北三间的正中各设十三层供台,顶部设佛壁,上与天棚相接,四周满设网格状佛龛。此外,室内四壁及梁架等处亦满设网格状佛龛。供台上及佛龛内均供奉大小形制完全相同的彩绘擦擦大随求佛母共计一万零四十三尊,堪称是紫禁城中现存唯一的一座名副其实的“万佛楼”。(图二三)二层西壁上挂供有一堂九幅尊胜佛母唐卡。
图二三 吉云楼二层内景
这种“万佛楼”的供奉方式,源自于西藏寺庙中的“擦康”,即供奉擦擦佛的佛殿。但西藏寺庙中并未见到像吉云楼这样给人以铺天盖地满目是佛的强烈视觉冲击的“擦康”,这应是乾隆皇帝的独创。
乾隆倚庐—含清斋 含清斋位于宝相楼南,为三卷棚勾连搭式小房。它坐北朝南,前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为灰布瓦三卷棚硬山顶。斋后西次间出廊一间,接后北房三间。后北房西墙开窗,可于室内观园景。斋前有院墙,西开墙门,可通花园。外檐绘金鱼水草、桃柳燕墨线方心式苏式彩画,斋内隔为若干小室。乾隆三十一年正月,乾隆皇帝亲题“含清斋”三字,并令造办处制作成横匾悬挂于此。(图二四)“含清”出自南朝宋谢灵运《游南亭诗》:“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
图二四 乾隆帝御笔含清斋匾
含清斋是乾隆皇帝为侍奉皇太后所造的一处朴素建筑,修建于乾隆元年至十五年之间。乾隆四十二年正月二十三日丑刻崇庆皇太后驾崩,乾隆皇帝“摘冠缨,易素服”,“痛哭失声,擗踊不已”,“哀恸深切,水浆不御”,并以“含清斋为倚庐(古人为父母守丧时居住的简陋棚屋),席地寝苫”。
含清斋现存建筑完好,惜原状陈设已不存。
福寿绵长—延寿堂 延寿堂位于吉云楼南,建于清乾隆三十年,与含清斋东西对称,同为三卷棚勾连搭式小房。延寿堂坐北朝南,前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为灰布瓦三卷棚硬山顶。堂后东次间出廊一间,接后北房三间。后北房东墙开窗,便于室内观园景。前有院墙,东开一门,可通花园。外檐亦绘金鱼水草、桃柳燕墨线方心式苏式彩画,堂内隔为若干小室。
延寿,即延长寿命之意,乾隆皇帝御题“延寿堂”匾惜已不存。乾隆皇帝还曾为延寿堂撰写了五副对联,延寿堂也因此成为慈宁宫花园各殿内悬挂乾隆御笔对联最多的一处。据《国朝宫史续编》记载,五副对联分别是:“梳翎闲看松间鹤,送响时闻院外钟”;“庭轩含静趣,花木吐新芳”;“六艺与怀永,三余悦性长”;“满字一如心得月,梵言半偈舌生莲”;“乾坤壶里永,楼阁镜中开”。
现今延寿堂建筑完好,但堂内原状陈设已不存。
静憩观荷—临溪亭 临溪亭位于咸若馆南,是慈宁宫花园南半部主体建筑。(图二五)亭始建于明万历六年(一五七八年),原名临溪馆,万历十一年五月更名为临溪亭。清顺治十年(一六五三年)改设满蒙汉三体文匾额。
图二五 临溪亭
临溪亭平面呈正方形,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为单檐黄琉璃瓦蓝剪边四角攒尖屋顶。南北两面开斜格棂条隔扇门各两扇。东西两墙设槛窗,窗下露明贴有精美的黄绿琉璃花砖。外檐绘双行龙枋心和玺彩画,内檐大木绘龙凤和玺彩画。屋顶饰海墁百花图软天花,藻井中心绘坐龙纹饰。
临溪亭架于长方形水池之桥上。水池围以汉白玉栏杆,池底铺石方砖。《明宫史》记载:“宫后苑鱼池之水,慈宁宫鱼池之水,各立有水车房,用驴拽水车,由地管以运输,咸赖此河。”说明池内曾有活水并养有鱼,水池中亦曾种植莲花。
从其所处位置来看,临溪亭最初应是观景亭,为园中休憩品景、观花赏鱼之处。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据一九二五年清室善后委员会的点查报告所记,临溪亭内却陈设了供桌、佛龛、佛像、唐卡、玻璃塔、五供、净水碗、瓷盘等物品,这明显是一个佛堂的标准配置。临溪亭何时改为佛堂,未见诸相关档案,从现存部分文物推断应是清光绪时期在慈禧皇太后的授意下所布置。如今,临溪亭恢复了其观赏亭的功能。
慈宁宫花园的功能
太后休闲游玩之地 嘉靖十五年(一五三六年),嘉靖皇帝修建慈宁宫作为他亲生母亲——圣母章圣皇太后的居所,同时营建慈宁宫花园,作为慈宁宫的附属花园。嘉靖皇帝与母亲感情深厚,修建花园的初衷便是为了满足章圣皇太后休憩游玩的需要。自此以后,慈宁宫花园一直是太后、太妃们的休闲游玩之地。这从花园布局也可窥见一斑:花园内有端化亭、临溪亭、翠芳亭和绿云亭五座亭子,亭子既可供太后休憩眺望,也是园景的点缀;花园东南角的翠芳亭内设有流杯渠,设计十分巧妙,别有情趣;另外临溪亭下水池与内金水河相通,水池中栽种莲花,夏季荷花开放,景色宜人。乾隆三十年虽然对慈宁宫花园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改变了其部分功能,但作为花园的基本功能并未因此而淡化,相反,花园里的花坛数量有增无减,还在花园南墙下新建了青石山高峰一座。至此,花园内有山有水,有树有花,春则花开,夏则蝉鸣,秋则叶落,冬则雪飞,一年四季景色各异,为太后、太妃们寂寞平淡的日常生活增添了几分乐趣。(图二六)
图二六 慈宁宫花园内盛开的牡丹
太后“礼佛念经”之所 乾隆三十年,乾隆皇帝下旨改建慈宁宫花园,为其增添了几分神秘、庄严的佛国氛围。花园北侧的四座建筑——咸若馆、慈荫楼、宝相楼和吉云楼全部成为供奉藏传佛教诸神的佛堂。从此,花园里香烟冉冉,梵音阵阵。如《奏销档》中提到每年正月初一日元旦、正月十五元宵、佛诞等日均要“在慈宁宫花园做大供一次,办造五日”;《大清会典事例》则规定每月“初一日、初七日、初八日、十三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五日,以七人在慈宁宫花园放乌卜藏,唪无量寿佛经”。这些礼佛活动皆是祈求佛祖庇佑太后及太妃们健康长寿,颐养天年。
“忌辰念经”与“生辰念经” 在清代,除了“礼佛念经”之外,每逢先皇和先皇后妃们的忌辰,慈宁宫花园也会举行唪经等祭祀活动。
最初,每年只要举行七次“忌辰念经”,为了纪念孝恭仁皇后乌雅氏(雍正帝生母) 、孝懿仁皇后佟佳氏(雍正帝养母)、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太宗文皇帝(皇太极)和世宗宪皇帝(胤禛)、圣祖仁皇帝(玄烨),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顺治帝的皇后)、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顺治帝生母)。后来随着仙逝的皇帝皇后数量增加,慈宁宫花园的祭祀活动也愈加频繁,或延长唪经时间,或增加唪经喇嘛人数,追思的先人增加了高宗纯皇帝(弘历)、世祖章皇帝(福临)和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乾隆帝生母)。后来又新增了唪经日期,以纪念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嘉庆帝生母)和孝贤纯皇后富察氏(乾隆帝的皇后)、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嘉庆帝的皇后)、仁宗睿皇帝(颙琰)的忌辰。道光三十年(一八五〇年)二月,再添设念经日期,追加悼念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嘉庆帝的皇后)、宣宗成皇帝(旻宁)、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咸丰帝生母)、孝穆成皇后钮祜禄氏(道光帝的皇后)和孝慎成皇后佟佳氏(道光帝的皇后)五位帝后。至此,每年在慈宁宫花园举行的“忌辰念经”活动多达十六次,共祭祀八位先皇和十二位先皇后。
《奏销档》把在慈宁宫花园举办的唪经等活动统称为“做(办)大供”或“做(办)小供”。大供一般为五日,少数为六日或三日,小供均为三日。其中除前述“礼佛念经”和“忌辰念经”外,还有“生辰念经”,即庆祝当今皇上、皇太后的生日。
皇帝尽孝之地 慈宁宫花园还是皇帝向太后尽孝之地。无论是明朝嘉靖皇帝兴建慈宁宫花园,还是清朝乾隆皇帝改建慈宁宫花园,都是为了满足太后的愿望所尽的一片孝心。
太后是皇帝的母亲,在“以孝治天下”为基本国策的清朝,历任皇帝更是把孝顺母亲作为自己的日常行为准则,以为天下万民之楷模。皇帝除了每日要按时到慈宁宫晨昏定省外,还要经常亲自侍奉太后饮食起居,如咸丰皇帝就曾在慈宁宫花园内的延寿堂侍奉皇太后用膳。而当皇太后驾鹤西去之时,皇帝更是会哀痛号呼,擗踊无数。如乾隆皇帝的生母崇庆皇太后去世,乾隆皇帝倚庐含清斋,若不是“群臣环跪,恳上节哀”,乾隆皇帝恨不得跟随母亲而去。(图二七)
图二七 含清斋
另外,在慈宁宫花园还曾经进行过“晾晒经卷”等活动,只是并不频繁,偶有为之。
慈宁宫花园之于皇帝的意义
作为慈宁宫的附属花园,初建慈宁宫花园的嘉靖皇帝只是为了亲生母亲章圣皇太后在深宫中有一个休闲游玩的去处,改善一下单调乏味的宫中生活。乾隆三十年,乾隆皇帝大规模改建慈宁宫花园,是为满足崇庆皇太后礼佛、供佛的需要。
慈宁宫花园一直是太后、太妃们的后花园,乾隆三十年的改建,为其新增了礼佛的功能。一年到头,念经不绝,这既是对先皇先后们的祭奠,同时也是孝道的体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在慈宁宫花园这里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慈宁宫花园,静静地坐落在故宫外西路,至今已有四百八十余年。经过最新一轮的维修保养之后,它终于揭开了神秘庄严、静谧肃穆的面纱,等待着人们去欣赏、去发现、去感受、去探究。
文明,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学系,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现为宫廷历史部副主任,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宫廷原状陈设、宫廷藏传佛教文物和汉藏佛教艺术交流。主编出版有《慈宁宫花园》,在《故宫博物院院刊》《中国藏学》《藏学学刊》等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