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报道,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消费提示," 双 11" 网购促销开启,消费者应理性看待互联网促销活动和商品测评类营销信息;" 第三方测评 " 可以为消费者购物提供参考,也可能因 " 跑偏 "" 变味 " 而误导消费者,消费者应理性审视消费需求,切勿迷信 " 种草 " 流量。
网购模式的火热给不少消费者带来了逛不完的网店、选不尽的商品,有时甚至 " 乱花渐欲迷人眼 ",叫人难以抉择。于是,下单前翻翻 " 第三方测评 ",成了许多消费者的购物习惯。" 热门家电使用 30 天真实测评体验 "" 网红美妆产品红黑榜 ""5 款热门幼儿奶粉成分大测评 "…… 通过浏览类似的 " 第三方测评 " 的视频或贴文,消费者一则可以快速了解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二则能货比三家,选出更有性价比、更符合自己需求的产品。时下,各类平台上," 第三方测评 " 涉及领域广泛,几乎涵盖了人们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成为消费者 " 避坑 " 的重要渠道。
问题的关键在于," 第三方测评 " 真有那么靠谱吗?首先,不少 " 第三方测评 ",其主体都是未取得国家检验检测资质认定及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可的组织或者个人,相比权威机构,其测评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难以保证。其次," 商测一体 "" 以商养测 " 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些测评看似是在公正地对比多个产品,实际是收了商家的 " 好处费 " 后 " 假测评真带货 "。除此之外,还有个别商家借 " 第三方测评 " 之名 " 拉踩 " 竞争对手,涉嫌虚假宣传和商业诋毁。
凡此种种,不仅难以给消费者带来客观中立、真实可信的参考信息,干扰正常的市场交易,长此以往,还会损害 " 第三方测评 " 行业整体的口碑和信誉。2023 年 3 月,中消协发布的《" 第三方测评 " 对消费者权益影响调查报告》显示,93.1% 的 " 第三方测评 " 涉嫌存在测评标准类问题;55.7% 的涉嫌存在商测一体、以商养测类模式,难保公正性;37.2% 的消费者反映通过观看 " 第三方测评 " 所购买的商品出现过质量问题;35.7% 的 " 第三方测评 " 存在涉嫌虚假测评类问题。不难看出," 第三方测评 " 如果想要在消费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赢得发展空间和买卖双方的信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针对 " 第三方测评 " 主体日趋壮大且零散发展的特征,有关部门应及时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强化对测评人员的资质审核,完善相关制度规范。比如,2024 年 3 月,江苏省消保委发布《第三方测评工作指南》团体标准,明确商品类和服务类的测评程序,测评方法应以标准方法为优选,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行业的标准空白。其次,相关平台应当好 " 守门员 ",在内容审核、传播等环节严格把关,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及时对违规账号进行限流、封禁等,肃清行业风气。再有,消费者自身应 " 擦亮眼睛 ",正如中消协提醒的,理性、审慎看待 " 第三方测评 " 的参考信息,在关注产品质量的同时,也要注重 " 第三方测评 " 机构和人员本身的口碑和资质。
既然是保持住 " 第三方 " 的中立性,守护好 " 测评 " 的科学性和真实性,以过硬的服务品质和真实的体验赢得消费者的信赖," 第三方测评 " 才能真正成为消费者 " 种草 "" 避坑 " 的指南,这一行业才可能行稳致远。
(原题为《网购先看 " 第三方测评 ",真能避坑吗?》 来源 工人日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